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从静待开发到能够开口说话、参与客商接待——
机器人“小创”的蝶变

经过反复且系统的训练,“小创”步伐稳健、行动自如


输入指令,调试“小创”上肢动作


技术人员维修“小创”机械手臂


“小创”在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接待客商


研发团队研究“小创”开发方案


开发后的“小创”跳起手绢舞


足球场上“小创”灵活运球


“小创”(左一)参加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本报记者路龙帅 本报通讯员雷静 摄影报道
  “您好,我是‘小创’,有什么可以帮您?”9月12日,在位于天衢新区的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一位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的“新同事”——人形机器人“小创”,正以流畅的语言与来访客商亲切交流。它不仅能够清晰介绍中心概况,还能灵活回应各类提问,展现出近乎真人的交互能力。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小创”还只是实验室中一个静待开发的“样品”。
  今年4月,德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高创中心)与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引进4台BoosterT1标准版机器人,并将其命名为“小创”,共同推进研发与市场化进程。6月,高创中心再度携手山东长臂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实际应用场景开展深度开发,推动机器人功能迭代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8月16日成为“小创”蝶变的关键节点。高创中心组建“山东德创队”,携经过二次开发的“小创”亮相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参加100米竞速赛项目。比赛中,“小创”步态稳健、动态平衡能力出色,即使在陌生赛道中也保持了稳定的节奏。
  “此次参赛展示了高创中心在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方面的技术成果,更通过与国际顶尖团队同台竞技,为优化运动平衡算法积累了宝贵经验。”高创中心副总经理张衡说。
  张衡介绍,“小创”已初步具备自主研发的“大脑”——集成语言大模型,实现了基本的人机交互功能。但人形机器人不仅需要聪明的“大脑”,更需灵活的“小脑”,即驱动精准运动的关键系统。目前团队正聚焦两大技术攻坚:一是提升语言交互的自然度与深层语义理解能力,实现“耳聪目明”;二是增强上肢抓取的灵活性与稳定性,模拟人手的精细操作,真正做到“心灵手巧”。
  “开发‘小创’就像教孩子一样,既要听懂指令,也要协调手脚完成动作。”高创中心人形机器人项目负责人王瑞婕这样比喻。现阶段,“小创”的研发已进入关键期,重点突破上下肢协同与全身动作控制,目标是在运动能力上实现跨越式提升。
  未来,“小创”的应用场景将广泛覆盖商业服务领域,如园区指引、工厂接待、商超导览等,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助手。
  “我们将以‘小创’为起点,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性能,拓展技术边界,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真正‘跑’进工厂、商超、社区,乃至更广阔的天地,最终成为我们生产与生活中的‘好伙伴’。”高创中心董事、总经理纪佳莹表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机器人“小创”的蝶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大视界】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