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杨庄水库总体工程进度过半
智能建造树立全省水利标杆

杨庄水库施工现场。记者董天力摄


  

□本报记者董天力
  9月11日,位于平原县三唐乡的杨庄水库工程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各项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
  该工程总投资9亿元,总库容达920万立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中心城区和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的重要供水水源,极大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效解决“工程性缺水”和“有水存不住”的现实困境。截至目前,泄水闸、平陵河节制闸已基本完工,出入库泵站主体结构基本建成,围坝填筑与供水管道施工均完成约90%,总体工程进度过半。
  作为德州市首例全流程智能建造水利项目,杨庄水库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更在科技创新与绿色施工方面树立了行业标杆,成功入选山东省水利工程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深度融合大数据、移动互联、BIM建模、无人机航测和智能感应等现代信息技术,显著提升了工程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建设效率。
  在质量控制方面,项目重点引入智能碾压和智能焊接检测两大先进技术。杨庄水库工程建设管理处工程科科长乔木介绍,智能碾压系统可实时监控施工参数,有效杜绝传统作业中的漏压、超压现象,不仅提升了土方填筑效率,还大幅提高了验收合格率。面对庞大的防渗工程量,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便携式智能焊接检测仪,实现每一条焊缝数据实时上传、全程可溯,保障了防渗工程高质量完成。
  工程还构建了动静结合、无死角的安全防控网络,通过无人机自动巡航与高空监控协同作业,实现对施工区域的高频次、全覆盖巡查。AI图像识别技术可实时捕捉多种现场安全隐患并即时报警,全面强化了施工安全水平。
  在项目指挥中心,智慧大屏成为“透明工地”的中枢神经。数百个传感器实时回传各类工况数据,甚至连钢筋捆扎松紧度都能精准监测。杨庄水库智能建造平台研发人员薛庆贞表示,该平台集成多项智能模块,打造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闭环。传统需要多人数小时完成的质量检查,现在仅用半小时就能全面扫描完成。
  智能建造的优势同样体现在物资管理中,通过扫码入库与电子秤联动,实现了建材精细化管理,日常用量与系统预测高度吻合,彻底告别了以往人工统计产生的偏差。此外,项目借助BIM技术将工程分解为数千个单元模块,实现进度可视化与风险预警。入汛后,团队通过数字推演优化施工计划,有效应对天气影响,进一步缩短了工期。
  杨庄水库建成后,将与丁东、丁庄、大屯水库共同形成“四库联调”供水网络,每日新增供水能力达12万立方米,进一步完善德州水资源配置格局。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智能建造树立全省水利标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