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96岁抗战老兵洪凤林:
从军报国 百炼成钢

洪凤林在家中。记者杨鸣宇摄


  

□本报记者杨鸣宇
  8月22日,家住德城区青龙潭银翔小区的96岁老兵洪凤林端坐在窗前,指尖轻轻拂过胸前三枚泛着温润光泽的纪念章望向远方,思绪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
  1929年,洪凤林出生于河北省吴桥县洪家寨村的一个贫寒之家。“9口人守着3亩地,还都是些长不出好庄稼的盐碱地、树荫地,全家靠掺着野菜、地瓜叶、米糠的杂粮度日,吃糠咽菜不是夸张的形容。”老人回忆起童年,话语中满是苦涩。为了生存,父母不得不将未满五岁的小妹送给别人。最让人感到愤恨和恐惧的是,附近的日本侵略者在各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洪凤林的姥爷就惨死在侵略者的枪口之下。国仇家恨,燃起了洪凤林心中的怒火,也埋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
  1944年冬天,八路军的到来,给这个饱受战乱摧残的村庄带来了希望。洪凤林的父亲被发展为共产党员,他们家也成了八路军的“堡垒户”。1945年5月的一天,在村庄附近活动的八路军李指导员问洪凤林“愿不愿跟八路军走”。母亲拉着他的手说:“跟着八路军走吧,逃个活命。”洪凤林看到母亲眼里的期盼,想起姥爷的惨死和这些年家里承受的苦难,坚定地说了声:我愿意!
  当晚,16岁的洪凤林跟着队伍踏上征程。没有像样的装备,没有充足的粮食,部队白天隐蔽在田间,夜里摸黑赶路。脚底板磨出了血泡,洪凤林就用布条裹紧继续走;饿了,就向老乡要点干粮,或是啃几口凉硬的窝头;渴了,就捧起河沟里的水一饮而尽。就这样,他们连续走了三天三夜,每天行程40多公里,终于在淄博与“老八师”大部队会合。当看到战士们整齐的队伍、听到嘹亮的军号声时,洪凤林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自己终于成为这支英雄部队的一员。
  加入八路军后,洪凤林成为华东野战军三纵八师24团的一名通信员,领到了一支旧“马大盖”步枪和一套新军装。抚摸着金属枪身,穿上整洁的军装,他第一次感受到“军人”二字的分量,保家卫国的使命感在心底翻涌。在那个信息传递依赖人力的年代,作为通信员的洪凤林或徒步或骑马,穿梭于各个连队之间,传递军令、报送情报。最远的一次任务,往返有10多公里,他一路小跑,哪怕遇到敌人的火力严密封锁,也想方设法保证第一时间将信息送到各队伍。“通信员是部队的千里眼、顺风耳,军令晚一分钟送到,战友们就多一分危险。”洪凤林始终牢记通信员的使命,严守保守秘密、自我牺牲、保护首长三大纪律,在枪林弹雨中一次次出色完成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洪凤林随部队转战多地,参与过包括淮阴涟水战役、泰安战役、淮海战役等大小战役不下30次,从“新兵蛋子”逐渐成长为一名坚毅的解放军战士。
  1946年苏北战场上,洪凤林作为通信班班长,带领战友向敌人碉堡冲锋,喊出了“打不下来不回来见你们”的誓言;1949年金塘岛激战,他冒雨追击敌人时坠崖,胸骨摔伤了,就用衣服勒紧伤口继续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进入防化兵学校学习,赴朝鲜战场实习,1960年被任命为炮兵314团司令部防化主任。1963年转业后,他还参与了抗美援越公路修建,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
  “这是国家给的荣誉,是对我们这些老兵的认可。”摩挲着胸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洪凤林眼里闪着光。从16岁参军的少年,到满头白发的老兵,洪凤林的故事是千万抗战将士的缩影,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军报国 百炼成钢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