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九三七年入党并加入禹城“民族解放先锋队”——
聂举亭: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青年聂举亭


聂举亭革命烈士证明书


聂举亭生前缴获并使用过的日军军毯,现存于禹城市革命纪念馆


聂举亭当年和战士们练习骑马用的上马石


  

□本报记者李玉友本报通讯员武俊河
  聂举亭,化名聂鉴广、聂巨庭。1918年生于禹城县(今禹城市)莒镇丁寺村,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特务三大队骑兵连指导员、连长,齐禹县公安局局长等职。1948年7月,因积劳成疾而去世,年仅30岁。
李屯小学燃星火 青救会里的“油印哥”
  1934年,聂举亭从位于莒镇连五高村的禹城县第五高等小学(简称“连五高小”)毕业后,在李屯小学任教。1935年,日本通过《何梅协定》《秦土协定》蚕食华北,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当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发表《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推动全国掀起抗日高潮。聂举亭时刻关注着抗日形势,教育学生们誓死不做亡国奴。其间,后来成为全国著名抗日英烈的于曼青(莒镇李屯村人,牺牲于1939年7月)、王克寇(原名王汝清,莒镇董屯村人,牺牲于1944年5月),积极在家乡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秘密联系连五高小的抗日青年。1937年6月,聂举亭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8月,王克寇、于曼青、高凤灵、马锐锋、聂举亭、李长瑞、李刚、李铁军、程义胜9名教师及18名学生,成立“民族解放先锋队”,壮大党的抗日力量。距离连五高小1里多地的李屯小学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聂举亭在学校旁边的庙堂里秘密存放了一台油印机,这里成为他们编写、印刷抗日宣传材料的基地。
  1937年10月,新成立的禹城县委决定,将“民族解放先锋队”改建为“禹城青年抗日救国会”(简称“青救会”)。聂举亭虽非核心领导人,却是响应最迅速、行动最果断的一员。因常负责油印宣传工作,得名“油印哥”。
自行车疾驰百余里 暴雨中运回军装和弹药
  1938年5月,经鲁西北特委批准,以青救会为基础,成立一二九师独立旅禹城武装工作团。武装工作团初创时,面临经费紧缺的极大困境,几位负责人便动员家属变卖牲畜等家产筹措;枪支匮乏,除动员地方士绅捐献或借用别人的旧枪外,于曼青的父亲变卖家中生猪为其购置了1支匣枪,聂举亭则将教书积攒的津贴悉数捐出,还从家中背来粮食支援。
  1938年7月,于曼青派聂举亭、李长瑞赴夏津向鲁西北特委汇报工作团困境,请求物资支援。鲁西北特委答应解决40套灰布军装及部分弹药,让派人去取。禹城至夏津140里地,沿途匪患猖獗、日伪据点密布,物资运输风险极高。二人找来两辆自行车,乔装成富家子弟,几经周折抵达夏津。当40套八路军灰军装、“八路”臂章及50枚手榴弹领到手时,天降暴雨,同志们劝他们雨停后再走,而他们却以为是天赐良机,趁暴雨掩护,成功避开日伪盘查,安全返程。武装工作团的老战士回忆,依然记得当时二人按着车铃、满心欢喜地冲进李屯青救会大门的高兴劲儿。战友们望着崭新的军装感慨:“你们带回的不仅是物资,更是咱工作团的希望。”
  武装工作团设手枪班、大枪班,有30余人,于曼青、聂举亭等为骨干。身着八路军军装的队员们精神抖擞,既彰显了正规军的形象,也扩大了工作团的影响力。当工作团从八区莒镇转移至齐河县潘店开辟抗日根据地时,队伍迅速扩展到50余人。行军与战斗间隙,聂举亭常带头唱起“向前走,别退后,直至牺牲到最后关头”的战歌,雄壮的歌声点燃起战士们的斗志。
五十匹战马建骑兵连 杨圈村一战扬威名
  战争是残酷的。聂举亭看到身边的战友接二连三地倒下——于曼青在日军围剿下牺牲,尉景平于茌平张小庄党训班遇难,拥有近百匹战马的平原纵队在高唐县琉璃寺突围战中大部牺牲,禹城武装工作团更是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灭。聂举亭将悲痛压在心底,发誓一定重建禹城工作团。他跟随禹城县委书记王克寇收拢失散、受伤的战士,重组队伍。1939年8月,重组后的队伍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特务第三大队(简称“三大队”)。
  1939年秋,三大队在高唐刘庄伏击了伪县长王化三的骑兵连。战斗打响前,聂举亭提醒战士们:“此战需‘擒敌保马’,务必全歼骑兵连,保住战马。”最终,三大队成功歼灭敌骑兵连,缴获骡马50余匹,随即扩建骑兵连,聂举亭任指导员。
  训练骑兵并非易事。聂举亭拿出钻研教学的韧劲,从喂马、上马、骑行、越障到马刀劈刺、马上射击,逐一攻克基础科目。为帮助战士适应上马动作,他特意找来两块上马石供大家反复练习。在他的严格训练下,骑兵连很快形成战斗力。
  1940年10月,三大队与鲁西军分区两个营挺进卫运河以东执行任务,驻扎在禹城辛寨镇杨圈等村。莒镇将军庙据点正驻扎着大批进行“扫荡”的日伪军,闻讯前来袭击我部。战斗从清晨持续至午后。我方正面拒敌,又派聂举亭率骑兵连迂回到日军后侧,发起突袭。日军方寸大乱,仓皇逃窜。此战击毙日军小队长五野次郎,毙伤日伪军百余人,俘虏30余人,缴获机枪1挺、长枪40余支、子弹5000余发,沉重打击了日军气焰。骑兵连一战成名,聂举亭随后升任骑兵连连长、禹城县大队大队长。
抱病坚持在一线 杨圈村公审李连祥
  1945年9月,聂举亭率部配合冀鲁豫军区解放齐河老县城;当年12月,率部打掉汉奸聂宜增据点;后又参与解放晏城战斗……1946年春,聂举亭任齐禹县公安局局长。此时的他已因常年征战积劳成疾,每晚都披着一条从日军手中缴获的军毯工作至深夜。当时,齐禹县面临多重任务:地主还乡团与特务散匪窜扰解放区,需全力清剿;济南、聊城尚未解放,公安部队需配合冀鲁豫野战军打援;减租减息与土改运动在解放区已全面展开。聂举亭带领公安局指战员“一手拿枪、一手分田”,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
  1947年5月12日,聂举亭率公安局指战员配合齐禹县大队及华东野战军解放晏城,次日在东辛庄窑内活捉国民党十九旅旅长兼齐河县县长李连祥。5月20日,他强撑病体,在齐禹县杨圈村主持万人公审大会,控诉李连祥及其帮凶的罪行,20余名血债累累的汉奸、还乡团匪首被依法处决。大会结束后,聂举亭终因体力不支倒下。
  1948年7月,聂举亭在东阿县阿城医院病逝,年仅30岁,同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聂举亭: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