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构建教研、师资、评价“三维体系”,驱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系统改革激发课堂新活力

德州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贾荣耀
  我市围绕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聚焦课堂改革,以教研为先导,提升课堂效率;强化师资支撑,创建100个名师工作室,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创新评价体系,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深刻转变。
打造深度教研机制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
  8月6日,乐陵市实验中学教学楼二楼会议室,桌面上铺满了今年的中考试卷,10余名教师正聚精会神进行教研。“集中分析考卷的重点、难点,能加深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让下学期的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每次集中教研,英语教师张文花都能从中受益。
  围绕课堂“40分钟”,各学科进行集中教研,是乐陵市实验中学的常规操作,一周两次,包括年级教研和全校教研,寒暑假适当降低频次。这一“坚持”让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更加明确。“以高效课堂为核心,构建‘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每周的双轮教研优化教学过程,确保每一堂课都能达到预期目标。”校长范长飞说。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所有的教育改革最终要回归到课堂。教研是课堂教学的“先行官”,深化课堂改革要先对教研“动刀”。“教研工作最易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部分老师备课和上课‘两张皮’,学生作业负担重等问题就会越来越突出。”德州市教科院副院长刘军说,“要改变这种‘重形式轻实效、校际推进不均衡’的问题,就必须从根子上入手解决。”
  我市强化课程体系建设,以教研为专业支撑,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以“大教研”破题,打破校际界限,成立教育优质资源共同体联盟;构建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承担课程指导、学科教研、质量监测、考试评价、资源建设、课题研究等多项任务,全力建设高效课堂。
  北部教育、七彩教育……学校数量最多的德城区有7个教育“联盟”,形成了课堂改革强大合力,联盟学校集中组织教研活动,教师时常跨校交流。德州学院附属小学教师郑琳慧设计的《小马过河》教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遇到事情时要开动脑筋、勇于尝试”的道理。“课堂呈现效果很好,在集中教研时我把教案分享给了联盟学校的老师们。”她说。
  协同备课模式打破了学校之间壁垒,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共享与整合。在此背景下,我市以市县联动为抓手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确立市级改革项目14项、县级改革项目43项,新争取国家级试点6项、40个。
培优教师队伍 把稳教学质量“方向盘”
  邢媛媛名师引航工作室以名师示范和团队共研激发成员潜力;袁超超名师引航工作室通过三年规划细化分工,以“三人行”模式开展课题研究,激发教学热情;崔玉波名师引航工作室借助“青蓝工程”,实现教学智慧薪火相传……不久前,市教科院组织专家对各名师引航工作室上报的案例进行评选,29个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案例获得一等奖。“通过优秀教师引领、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有效激发了教育内在活力,增强了系统韧性。”市教科院办公室主任范会群说。
  教师是教学质量之舟的掌舵人,手握“方向盘”,定航向。我市持续建强教师队伍,市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用于青年教师培养。聘请国内知名校长作顾问,引进全国名师在德州设立工作室,目前全市建设名师引航工作室100个。“我们制定了工作室制度,研究教育教学情况及新课程标准,组织读书交流分享活动,一起创新教学方法,我和工作室成员受益匪浅。”禹城市第三实验小学教师、名师引航工作室负责人袁超超认为,青年教师具备足够的成长空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教育先进性的表现之一。
  师资方面,我市创新招聘机制,统筹教师编制,建立教师周转“蓄水池”,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机制,加大教师交流轮岗与培训培养力度,打造优质师资队伍。连续3年从编制、职称、待遇、生活等方面推出26条为教师办实事举措。我市教师队伍活力持续释放,涌现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等一批“国字号”名师,培养出省特级教师、齐鲁教育名家等省级教育人才580余人次。
建绿色评价体系 解“唯分数论”之困
  7月1日,一场与植物的“对话”在德城区湖滨北路小学展开。“银杏树的叶子像小扇子”“雨中的月季花挂着泪珠”……在语文老师引导下,一年级小学生用一句话描绘出植物的模样。这是该校“植物探索行动”项目化学习非纸笔成果测试,教师一边测试一边教授学生认识银杏、月季等常见植物。
  202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区域整体推进小学低段非纸笔绿色评价实践工作,建立具有德州特色的非纸笔绿色测评模式。从“非纸笔绿色测评研究共同体”的11所学校,到德城区、禹城市两个试点县,再到小学低段学校全覆盖;从单学科测评到多学科融合,再到信息技术赋能非纸笔测评模型……我市实现了形式化测评向内涵式测评的转变。
  与课前教研一样,课后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有重要指引作用。目前,具有德州特色的非纸笔绿色评价模式已融入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以德州市北园小学为例,学校建立“七彩少年”评价体系,涵盖红色美德、蓝色善思、橙色活力、黄色美艺、绿色善行、紫色文华和青色创新,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文创的均衡发展。“相较于传统的五育并举,我们新增文华、创新评价维度。”北园小学校长王芳说,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课堂也不只是学习课本知识,人们已经看到了“唯分数论”存在的问题,而评价体系改革就是寻求改变的一把“钥匙”。
  “传统纸笔测试存在考试形式单一、主体评价单一、缺乏表现性评价等问题,非纸笔测评作为有益补充,实现教育从教书向育人转变。”市教科院质量监测研究室主任谢志平介绍,非纸笔绿色评价模式入选省教育厅“双减”典型案例,获评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和典型做法,并入选山东省教育评价蓝皮书。
  针对初、高中学校教育评价,我市印发《德州市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试行)》和《德州市普通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试行)》,改变了以往仅从成绩、升学率及相关数据等角度评价学校教育的单一方式,通过大数据分析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特色发展等,实现对学校、教师、学生更客观科学合理评价。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系统改革激发课堂新活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