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德州转变涉企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方式——
从“管字当头”到“服务为先”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郑学明
  德州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为抓手,推动执法理念从“管理”向“服务”转型。今年上半年,一组对比鲜明的数据印证了这场变革的成效:全市入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近40%,涉企罚没金额下降约60%。与此同时,截至6月底,全市实有企业总量18.19万户,同比增长3.86%,增速跃居全省首位。
  数字背后,是我市凝聚监督合力、重塑执法流程、升级服务理念,探索“力度与温度并存、不缺位不越位”行政执法新模式的治理实践。
攥指成拳贯通监督力量
  监督力量分散曾是制约执法效能提升的瓶颈。我市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推动行政执法监督从“九龙治水”走向“攥指成拳”。
  在华芳夏津纺织有限公司的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执法监督联络员徐海军指着监督牌匾介绍:“全县已有11家棉纺企业设立了执法监督联系点,我们填的行政执法问卷直通司法局,今年反馈的两条执法问题建议全部被采纳。”
  监督,企业变“前哨”的同时,部门也在强协同。市纪委监委与市司法局联合出台《纪检监察监督与行政执法监督贯通协调工作办法》,建立线索移送、联合办案、信息共享闭环,推动“执法问题”与“风腐问题”同查同治,形成“纪法双督”刚性约束。上半年,197条12345涉企热线线索双向移交,70条深挖彻查。
  纪委监委、司法局联合监督,同时,府院府检联动构建案例研讨、同堂培训制度,力促执法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
  案卷评查是强化执法监督的关键抓手。“我们建立执法部门月自查、司法行政部门季评查机制,两方带着‘放大镜’查执法案卷。”市司法局行政执法监督科四级调研员王志伟介绍,“今年一季度,司法行政部门评查发现781项案卷瑕疵,发出25份监督意见书直抵执法部门,推动问题整改形成闭环链条。”
  一张贯通上下、日益紧密的监督网络,正悄然重塑着德州的执法生态,成为规范执法的坚实后盾。
精准监管无事不扰
  涉企行政执法事关企业切身利益与市场公平秩序。如何破解“多头执法、随意检查”?德州的答案是:扫码入企,让精准监管、无事不扰成为新规范。
  如今在德州,执法人员入企检查前,必须扫描企业营业执照二维码,依托“鲁执法”平台,实现事前备案、计划匹配、扫码入企、事后评价全链条管理,从源头遏制乱象。
  “事前备案、扫码入企,再不用担心随意检查。”在各家企业相关负责人的手机里,“鲁执法”App成了安心经营的保障。
  扫码的另一重意义在于赋予企业“话语权”。检查结束后,企业可对执法行为在线评价,真实反馈,反向倒逼执法行为更规范、更文明。
  规范企业守法,不仅在于事后监管,更在于事前精准供给。针对产业发展实际,各县市区推出“一业一册”依法指引,将晦涩法规变为产业“说明书”,为企业提供清晰易懂的合规“导航图”,成为企业规避风险、规范发展的实用工具。(下转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管字当头”到“服务为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