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1944年,15岁的张玉生被迫到沈阳为日本人出卖苦力——
只身逃出劳工营

张玉生《自传》第1页部分文字


1963年的张玉生


  

□张国强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最近,在整理父亲张玉生的遗物时,我发现了他1974年3月写的《自传》。其中特别记录了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他被卖到东北给日本人扛苦力九死一生的经历。我依据母亲的回忆、父亲生前的讲述以及这本《自传》,将那段残酷岁月和黑暗历史记录下来。
不幸的童年
  1929年12月,张玉生出生于夏津县前于里长屯(今前屯)村,上有三个哥哥。1岁时,因家贫无力抚养,他被姨母收养,姨夫姓刘,他便取名刘代。7岁时,姨夫和姨母离婚,姨母改嫁,他被送到左堤村的外祖母家寄养。不久,外祖父被下坡失控的马车轧死,生活愈发艰难。1943年,冀南地区(含夏津县)遭遇严重旱灾和蝗灾,鲁西、冀南一带夏粮绝收,灾民遍地。日军趁机以“防疫”为名,在这一地区实施了臭名昭著的“十八(指日本昭和十八年)秋鲁西作战”细菌战,在冠县、临清、夏津等18个县投放霍乱、伤寒等病菌,并故意破坏堤坝制造水灾,加剧疫情蔓延,以此试验细菌武器实战效果。据史料及学界考证,这次细菌战导致冀南、鲁西24个县约42.75万人死亡,夏津县也是霍乱疫情的重灾区。张玉生和外祖母相依为命,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时,两个哥哥张玉成、张玉岱找到张玉生,让他回到了亲生父母家。此时,母亲已重病在身。在灾荒、战乱、饥饿与霍乱的多重侵袭下,这一年,张玉生的奶奶、母亲、大爷相继饿死、病死。此后,他靠挖野菜、要饭、拾柴以维持生活,在左堤村和前于里长屯村两个家之间奔波。
15岁成了劳工
  那一年,村里死去的人越来越多,到了“早死有人埋,晚死无人抬”的悲惨境地。张玉生生活无望,走投无路,于1944年年初被卖为华工前往东北。当时,包括他在内,左堤村一共去了5个人,他年龄最小,仅15岁。另外4人分别是远门舅舅左同利(小名老雨)、林金合(小名合)、林玉来(小名春来)、刘希顺(小名顺子)。他们随同其他劳工,从夏津县步行至德州火车站。为防止这些劳工逃跑,日本人将火车厢从外边反锁。车厢内没有座位,人挤人,没有厕所,也没有食物,大概两天时间里,大家滴水未进、粒米未沾。抵达沈阳火车站时,车厢内已有因饥饿致死的人。下车后,每人仅分到一个又黑又硬的小窝窝头和一碗稀饭。有的人因饥饿多日,突然进食,竟被撑死。这些人被日本人押送到沈阳皇姑屯劳工营后,每天在日本人的看管下为火车装卸物资。从早干到晚,不仅经常挨打,还要承受极度的劳累。每天只能吃发臭的咸菜和像胶泥一样的窝窝头,吃不饱、喝不上,大便困难,几乎天天都有人死去。死的人多了,就用车将尸体往外拉,随意抛弃在墙外的大坑里。第三个月的一天,左同利在给火车车厢挂挂钩时,被前边突然滑过来的车厢顶在了挂钩中间,人瞬间被挤死。张玉生见状,急忙上前救人,却遭到日本人和监工的毒打,腿也被日本人的狗咬得鲜血淋漓。左同利的尸体随后被扔到了墙外的大坑里。这件事给张玉生带来了极大的刺激,点燃了他心中的怒火,立誓要日本人血债血偿。
躲避抓捕 死里逃生
  随着身边死去的人越来越多,张玉生萌生出逃跑的念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趁岗哨、门卫困乏之时,身材瘦小的他硬生生从小门的缝隙中钻了出去。来沈阳前,听外祖母说过,二舅舅左同修在沈阳火车站附近一个旅馆做小工,于是他一路要饭找到了二舅舅。当时舅父舅母生活也十分困难,无力收留他。正巧,左堤村一个姓林的老乡路过这里,得知情况后,便给他介绍了一个打工的地方。于是,他跟随林姓老乡到了沈阳东南方向的歪头山下的一个村子,给一个姓任的掌柜干活,约定全年工钱为9石玉米钱。干了八九个月后,任掌柜突然对他说:“玉生,你赶紧离开这里吧,日本人在抓捕劳工运往日本做苦役,你在这里已不安全。你这孩子很诚实,也到年底了,就给你一年的工钱,另外再给你10斤关东烟,路上如果没钱了,可把烟卖了换钱,你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吧。”他谢过任掌柜,便上了路。路上把自己的被褥和烟卖掉,一边走一边要饭,一边躲避日本人的抓捕,来到了沈阳火车站。因火车站不给单独的男性售卖火车票,他提心吊胆地观察了一段时间后,见到一个抱孩子的妇女买票,便不断恳求,喊了对方好多声姑姑,还连连磕头,那位妇女最终心软答应让他帮着抱孩子,冒充一家人,这才买上了从沈阳到德州的火车票。
抗战胜利让他重生
  一路奔波,张玉生终于回到了离别一年多的老家。爷爷、父亲、外祖母看到死里逃生的他,喜出望外,老泪纵横。他是同批被卖的5人中唯一幸存者,另4人全都惨死在日本人的劳工营中。苦难磨砺了他,让他深刻感受到了国破家亡和被奴役的血泪与仇恨,爱国爱家之情和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也深深扎根在心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冀南军区部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攻下了夏津县城。解放了,党和政府给穷人分土地、生产工具和物资。张玉生终于看到了好日子的曙光,也真切认识到毛主席和共产党就是穷人的救星。此后,他积极参加农会,当上了民兵,参加了围剿残余反动势力、反革命武装分子的战斗。1951年,他报名参军,投身抗美援朝战场。从朝鲜回国后,他先后任职于河北衡水军分区、原北京军区、庆云县人武部、夏津县地方工作部门,在工作中,始终用一颗赤诚之心和实际行动报答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恩情。
  自苦难中奋起,于幸福中长眠。我父亲张玉生曲折而光荣的一生,不仅是家族珍贵记忆,更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那些浸透血泪的岁月,时刻警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让这先辈用生命换来的盛世,在接续奋斗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只身逃出劳工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兰台记忆】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