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平原县巧用“万村共富”资金——
破解“钱散力弱”兴产业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辛凯王丁

张华镇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鸟瞰


  8月初,正值蔬菜大棚闷棚休整时节。在平原县张华镇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大棚内虽无作物,但负责运营的平原县乡村振兴公司工作人员却忙碌依旧:核算首季收益、对接省农科院确定新品种、四处学习种植技术……
  这个拥有42座现代智慧大棚的产业园,其中有15个大棚属于当地17个村庄。如今,它们正成为带动村集体增收的“聚宝盆”,预计每年可为每个村带来3万元以上的稳定收益。
  15个大棚的850万元建棚资金,源自省级财政专项扶持的“万村共富”资金,旨在整合中央和省级财政资源,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产业。2022年,平原县96个村庄被纳入帮扶范围,计划5年内每村投入50万元。“最初资金直接下拨到村,但由于资金分散,村级项目运营能力欠缺,效果不够显著,带动能力有限。”平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洪涛介绍。
  如何让“共富资金”真正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自2023年起,平原县在“用活钱、拓宽路”上寻求突破:引入县属国企平原县乡村振兴公司参与共富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所需”与“企业所能”精准对接。
  “国企在资本运作、市场开拓、风险抵御等方面优势明显,能在更高层次上带领村集体闯市场。”胡洪涛表示,平原县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每年筛选国企的优质产业项目,促成合作,“村集体出资、国企出项目”,有效破解了“国企缺资金、村庄缺项目”的双重困境。
  张华镇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正是这一创新模式的产物。产业园2024年建成后,当年12月,参与投资的17个村每村便收到了3万元的保底收益。
  “我们综合考量银行利率、企业盈利等因素,设定了总投资额6%的保底收益。这意味着无论运营状况如何,村集体都能获得这份‘兜底’收入。”胡洪涛解释,“后续还将根据园区实际收益,在每年9至10月进行二次分红。”
  今年首个丰收季,项目初见成效。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园区网纹瓜长势喜人。7月8日,最后一棚网纹瓜售罄。平原县乡村振兴公司项目负责人任振鹏算起了丰收账:“本季网纹瓜总产量达57.27万斤,以均价1.34元每斤销往济南等地的商超。扣除各项成本及企业合理收益后,我们将仔细核算,确保村民获得二次分红。”
  项目的带动效应远不止17个出资村,张华镇的小张村、北白村、高范村3个村庄带来39.2万元收益。此外,园区将部分大棚对外出租,由村民承租经营,并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和配套服务,1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展望未来,任振鹏表示,待运营模式成熟后,大棚将全部出租给附近村庄村民。公司将逐步退出直接运营,转向提供种子、技术、订单销售等关键环节的服务支撑,让掌握技术的农民成为种植主体,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确保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
  张华镇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是平原县以国企撬动“万村共富”资金、发展乡村产业的缩影。目前,该模式复制到桃园街道为农服务中心项目,恩城镇粮食规模化服务中心项目也正在谋划推进。3个项目“万村共富”资金投资达3650万元,覆盖10个镇街、73个村庄。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破解“钱散力弱”兴产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经济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