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鲁权屯镇石庄村环境塑形、党建铸魂、产业强基——
三招发力,美丽乡村画中游
□本报记者徐冬晓本报通讯员吴国垠李琪

石庄村俯瞰图


村民在湖边散步。记者徐冬晓摄






  盛夏时节,走进武城县鲁权屯镇石庄村,村口青砖黛瓦的乡村记忆馆与古戏台相映成趣,新修的柏油路串起错落有致的民居,房前屋后花木扶疏,村民在文化广场上唱歌跳舞……“人在石庄走,就像画中游”的美妙意境扑面而来。
  石庄村位于鲁权屯镇南部,共303户、920人,党员30人,耕地面积2504亩。近年来,该村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改善村庄环境、强化党建引领、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从普通乡村到美丽宜居示范村的华丽转身。村庄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德州市市级文明村”等诸多荣誉称号。
塑形——废坑塘变身观景湖
  “以前村东全是废弃坑塘,垃圾堆得像小山,路过都得捂着鼻子。一到夏天,蚊虫乱飞,那味道能把人熏晕。”70岁的徐春贵老人摇着蒲扇,回忆起往昔连连摆手。曾经的生态“痛点”,是村民们最揪心的事儿,也让村庄发展举步维艰。
  破局始于2014年。当年,在外做玻璃钢生意的石尚昌被村民以“全票”请回村,任职村党支部书记,他走遍村里角角落落,发现村民反映最强烈的是村庄环境脏乱差。石尚昌带着两委班子,在村民大会上立下军令状:“治不好环境,我辞职!”
  该村党支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开启了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村里借助山东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资125万元对村庄周围的68亩坑塘进行综合治理,施工队进场那天,村民们都围在边上看稀奇。“当时有人说‘这就是瞎折腾,用不了半年还得变回原样’。”村会计石砚林记得清楚,施工队连续3个月没歇工,光垃圾就拉了12车。
  为了让清水长流,村里在坑塘底部铺设了3层生态滤料,周边种上芦苇、菖蒲等净化植物,还修了200米长的生态驳岸。第二年夏天,坑塘里竟然冒出了小鱼苗。村里趁热打铁,在湖边建起2座仿古凉亭、1条300米长的木栈道。
  沿着湖边,村里精心建设了景观亭、观光走廊和连廊。景观亭古色古香,成为了村民们休憩赏景的好去处;观光走廊蜿蜒曲折,让游客能够近距离欣赏湖光景色;连廊则将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游览路线。此外,村里还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四季有花、处处皆绿,整个村庄仿佛变成了一个大花园。
铸魂——一张网格兜起“百家事”
  环境美了,如何让人心更齐?这是石庄村要啃的“硬骨头”。过去,村庄环境差,村民对集体事务热情不高,“各扫门前雪”成了常态,邻里矛盾、村务推进都困难重重。村党支部明白:只有把人心聚起来,好日子才能稳得住。
  该村创新推出网格治理模式,将全村划分为4个网格,支部书记包联最大的第三网格,每个网格标配“1名两委成员+1名专职网格员+5名志愿者”。网格员石砚志的工作日志上记得密密麻麻:“3月12日,帮独居老人石德来交电费;4月5日,调解石家兄弟宅基地纠纷;5月20日,组织网格内10户人家清理门前杂草……”桩桩件件都记在本子上,更暖在村民心里。
  “党员胡同”里暖意浓。党员石砚伟认领了村东头的“党员胡同”,胡同里住着7户人家,其中2户是孤寡老人。每周三上午,他雷打不动去看看:给石大爷打扫卫生,帮李奶奶买降压药,上个月还自掏腰包给胡同装了3盏太阳能路灯。“现在胡同里谁家有难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党员。”邻居们说。目前,全村18名党员共认领18条胡同,累计帮扶困难群众百余次,让党组织的温暖直达群众身边。
  在制度建设上,石庄村也下足了功夫。村规民约明确村民行为规范,引导大家守公德、讲文明;村民议事会让村民“说了算”,村里修哪条路、种什么树,都由大家共同商量;红白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反对大操大办,村民办红白事的开支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多;道德评议会定期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让正能量在村里蔚然成风。如今的石庄村,邻里纠纷少了,互助氛围浓了,连续多年实现“零上访”。
  “以前村里开会,来的人凑不齐半间屋;现在开村民代表会,提前半小时就坐满了。”石庄村现任党支部书记石尚辉感慨。今年1月份,他从石尚昌手中接过接力棒,当选石庄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热情让他干劲十足。
强基——家门口捧起“金饭碗”
  环境美了,人心齐了,如何让村民和集体的腰包鼓起来,成为石庄村乡村振兴路上的关键课题。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考察、反复研讨,瞄准土地资源盘活这一突破口,与广东粤能电力有限公司合作,盘活坑塘103亩,建成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1218.96万度,为村集体增收7.3万元。
  在此基础上,石庄村进一步依托镇上规划建设的产业园,拓展“园区务工+特色种植”的发展路径,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上“金饭碗”。
  村党支部主动对接镇上的海创创业园,与园区内的机械制造、新型材料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参加技能培训,内容涵盖机械操作、质检流程等。目前,村里已有72名村民通过培训进入产业园务工,月均工资达4500元以上。“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就春节能回家一次。现在产业园离村不到3公里,骑电动车10分钟就到,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日子踏实多了。”村民石尚强在产业园的机械配件厂上班,说起现在的工作满脸笑容。
  除了务工增收,村集体还依托资源发展菌菇产业。引进华荣蘑菇种植专业合作社,总投资3000余万元,利用闲置的旧厂房及附近耕地,改造建成占地200亩的菌菇种植基地,引进双孢菇、金针菇等品种。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定期来村指导,从菌棒培育到采摘销售全程提供技术支持。基地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村民可以通过占地补偿、参与种植采摘等方式获得收益。目前,菌菇基地年产菌菇50余吨,为村集体增收12万元,带动20余户村民稳定增收。
  “现在村里环境好、产业兴,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产业园上班或加入菌菇种植了。”石尚辉谈起村里的变化,眼里满是憧憬。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招发力,美丽乡村画中游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三农·基层】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