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赓续英烈志 振兴戚庄村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张敏
  戚庄村位于武城县老城镇,是鲁西北地区一个红色革命村,抗战英烈
  戚烽等就出生在这里。
  戚烽,1921年出生,家境殷实。1935年考入山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学习期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受到马列主义熏陶。1937年“七·七”事变后,戚烽积极投身抗战,多次在《抗敌报》发表文章,号召大众“团结抗日,收复国土”。他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组建了武城县第一支党的抗日武装——戚庄游击小组。戚烽带领游击小组在敌后开展破坏工作,杀汉奸、搞宣传。1939年10月,戚庄游击小组发展到30多人,并被改编到冀南四分区武城独立营,戚烽任基干连指导员。
  1942年4月,日伪军对德州地区进行了疯狂扫荡。武城军民在县委领导下,同敌人展开殊死斗争。同年12月27日,日伪特务发现县大队和基干连驻地——运西毛店村。次日凌晨,日伪军从禹城等地调兵千余人,分四路向运西毛店村展开包围。
  一声“有敌情!”,惊醒了睡梦中的抗战军民。武城县大队和基干连迅速向北转移,并在水坡隐蔽起来。敌人从四周包围过来,县大队召开紧急会议,戚烽在会上果断提出自己带两个班留下掩护,连长戚平带其余人沿交通沟向西南突围。
  水坡战斗打响后,敌人凭借装备优势向我军发起多次围攻。子弹像雨点般袭来,炮弹在战士身边不断炸响。机枪手戚宗路不顾多处伤口流血,紧握机枪扫射日伪军;班长谢武生身负重伤,昏死在战壕,戚烽腰部中弹,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举起机枪砸向一名日寇,与敌人展开肉搏,身中七刀壮烈牺牲。此次战斗牺牲27人、负伤5人,是抗战时期该县连队受损较大的一次战斗。
  时光荏苒,今天的戚庄村处处欣欣向荣,早已不见了战斗的痕迹。但每年清明节,志愿者、中小学生都会到烈士墓前开展祭扫活动。
  赓续英烈遗志,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2005年,老城镇规划建设了戚庄村工业园,先后引进华一棉业、汇盈拆解等14家企业,带动周边村庄600余人就业。修公路、安路灯、建广场,改造自来水、天然气管网,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今后,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让村民生活更加富裕。”戚庄村党支部书记曲凤申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赓续英烈志 振兴戚庄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