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连续3年跻身中国城市创新百强榜——
深化产学研融合 加快建设科技强市
  

□本报记者杨鸣宇 本报通讯员王世林 张帆
  2025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将于7月17日在我市举行,这是一场科技创新的“盛宴”:大会汇集234家企业的560项需求,引来23家国家级学会、33所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必将为德州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连续3年荣登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榜,研发投入强度居全省第4位,这次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选择在德州举行,正是对我市创新发展成效的充分肯定。
厚植创新沃土 激活主体动能
  为让创新活力充分奔涌,我市从顶层设计入手,筑牢制度根基,为科技创新打造了一片沃土。
  高规格组建的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如同精密的“导航系统”,将战略规划、资源配置等环节拧成闭环,打破了部门、区域壁垒,形成跨领域协同的创新合力。在此基础上,“科创十条”与科技强市实施意见相继出台,23项实施细则如同毛细血管,将政策红利精准输送到创新链条的每个环节。这套覆盖技术攻关、企业培育、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以政策红利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政策的温度,最终转化为市场主体的热度。通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我市有效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同时,建成省级以上孵化载体26家,搭建起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在内的全过程孵化体系,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出由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构成的“雁阵式”发展格局。
  如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64家、实现三年翻番,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65家、增速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预计我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5.77%,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60%。
攻坚核心技术 筑牢平台底座
  7月12日,在山东百龙创园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将D-阿洛酮糖产品打包装箱,准备发往海外。百龙创园是国内功能糖行业的领军企业,为抢占国际市场,他们通过政府牵线,联合江南大学合作建立百龙创园营养健康创新中心,组成研发团队,攻克“D-阿洛酮糖关键制备技术”,产品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打入欧美高端市场。
  产业链的“痛点”,正是科技创新的“靶点”。我市围绕11条标志性产业链,精准布局,靶向发力,实施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支持科技计划3144个,构建起了“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院所答题、市场判题”的协同攻关路径,集中攻克了电子级多晶硅大规模生产技术等一大批“卡脖子”技术难题。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200余项,争取资金超5.5亿元。今年,联合石油“具备智能通讯的深海/深地高温耐蚀螺杆钻具研发与产业化”等6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争取资金5375万元。推荐“轻量型阻燃隔热玄武岩纤维复合织物开发与应用”等40个项目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并纳入市级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创新平台的坚实支撑。我市实施创新平台筑基行动,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优势领域争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64家,建设市级创新平台1775家,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孵化、产业应用“三位一体”支撑体系。县域创新能级显著提升,齐河县、德城区先后获批山东省科技创新强县,齐河高新区晋升省级高新区,全市形成“1个国家高新区+1个国家农科园+1个省级高新区+1个省级农高区”的多层次、多维度创新载体网络。
畅通转化链条 汇聚人才合力
  今年5月,市科技局组织20余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企业负责人赴北京,与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对接。双方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材料、新能源电池等领域深入交流,达成合作意向10余项,挖掘招商线索3条,为科技成果落地架起“桥梁”。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我市构建“1+ 1+1+N”中国科学院德州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精准链接中国科学院科研、人才、平台等创新资源,推动优质成果落地德州。今年,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精准推送105项先进科技成果。
  我市布局建设21家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深化“1库2平台3主体”协同机制,引进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360余项。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与风险补偿机制,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超3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0亿元,推动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高效衔接,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山东科技大市场”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引进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2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47亿元。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我市在人才引育方面成果显著,2024年全市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24人、省泰山人才工程13人,全市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达到1900人次。深化产才融合,创新实施科技人才赋能“十百千”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选派159名高层次人才下沉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推动500余家企业与287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深度合作,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深化产学研融合 加快建设科技强市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