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笔误”录取通知书倒逼高校“补学”

  本报评论员 张明昭
  近日,有网友反映收到的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通知书上,学校署名竟写成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院”。这一差错看似微小,却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高校在管理工作中的疏漏,引发了热议。教育无小事,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任何细节都关乎学校形象,更关乎学生的权益与未来,如此低级错误实在不该发生。
  录取通知书,是学生十年寒窗苦读收获的成果见证,是他们迈向高等学府的“入场券”,承载着学生的梦想与期望,也饱含着家长的欣慰与嘱托。对高校而言,录取通知书是学校的第一张名片,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与声誉。校方竟然把校名弄错,无疑打破了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庄重印象与期待,会心生疑虑:这样一所连校名都能写错的学校,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又如何能让人放心?
  从表面看,这或许只是校方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但深入剖析,却反映出学校在管理流程上的漏洞。录取通知书的制作与审核理应有一套严格规范的流程,从内容撰写、排版设计到最终印刷,每个环节都应经过层层把关。然而,此次“笔误”事件表明,这一流程在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走过场、形式主义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没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这份承载着无数人期望的录取通知书,审核环节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错误未能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为避免类似尴尬再度上演,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不能仅仅停留在道歉和纠正错误的层面,更应以此为契机,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也提醒各高校,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明白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容不得半点马虎。要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流程,加强对重要文件、重要环节的审核把关,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教育是国之大计,任何细微差错都可能影响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录取通知书上的“笔误”,虽小却大。各高校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负责的精神,守护教育的尊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加优质、更加值得信赖的教育环境。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笔误”录取通知书倒逼高校“补学”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