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平原栗超办起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订单农业——
海归硕士返乡当农民

栗超通过电商平台将家乡的农副产品卖向全国


  

□本报记者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王丁
  6月18日上午10点,平原县王杲铺镇杲城合作联社办公室里气氛热烈,理事长栗超和电商团队正在完善近期的直播方案。
  今年39岁的栗超是平原县王杲铺镇人。2012年,他在德国取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后,毅然放弃海外就业机会,返乡创业。海归硕士回乡“种地”?起初,不仅旁人不解,连家人也难以认同。面对质疑,栗超目光坚定:“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根在这里。我想用学来的本事带着乡亲们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科技种植促增产
  创业伊始,栗超满腔热情成立了合作社,带着乡亲们搞种植。几年摸爬滚打,合作社办得风生水起。2019年,王杲铺镇党委牵头成立杲城合作联社,乡亲们信得过这个有见识的年轻人,栗超被推举为理事长。新官上任,他燃起的“第一把火”就是提升蔬菜产量和品质。
  黄瓜种植是王杲铺镇的老牌产业,有近30年历史,全镇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庄都靠它。但传统的种植模式日渐成为产业升级的绊脚石。栗超深思熟虑后,积极对接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定期邀请专家现场教学。他还与省农科院签下种植协议,聘请专家研究黄瓜增产课题。
  “我们革新了种植模式,从一年一茬变两茬,从品种升级到精细化管理全方位发力。”栗超兴奋地分享成果,“现在不仅黄瓜亩产从3.5万斤跃升到4.5万斤,品质也提上去了,算下来一个大棚能增收两万元呢!”
订单农业增收益
  初战告捷的栗超没有止步,紧接着点燃“第二把火”——发展订单农业。他鼓励乡亲们试种经济价值更高的糯玉米,自己跑市场找销路,与采购商签下保底收购协议,给乡亲们算了笔增收账:糯玉米比普通玉米每公斤贵0.4元钱,一亩地多赚300元。在栗超的推动下,合作联社建起了生产线,对糯玉米进行变性淀粉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条。
  从种子、化肥等农资集中采购,到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从提升种植管理的专业培训,到改进粮食存储环境的烘干晾晒服务……栗超带领合作联社,为农民打造了一条龙式的“田保姆”服务链。2019年,合作联社投资2000余万元,建起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仓储、烘干等服务,不仅解决了乡亲们储粮难、晒粮愁的问题,更保证了粮食品质,实现了“错峰卖粮”增收益。
电商直播畅销路
  黄瓜种植和订单农业风生水起,栗超的目光又敏锐地锁定了电商新风口,燃起了“第三把火”。他召集本地优秀青年,组建杲城合作联社电商部,在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平台开疆拓土,把家乡的农副产品卖向全国。“我们主打德州特色,像王杲铺黄瓜、德州扒鸡、夏津糕点,有10余个品类。”栗超告诉记者,去年线上销售额就达4000万元,单日发货量最高时突破了1万单。
  今年,为打响“杲城黄瓜”品牌,栗超又玩出新花样:把直播间搬进黄瓜大棚。他们推出“订单采摘”模式,消费者线上下单,棚内立刻有专人采摘最新鲜的黄瓜火速发货。他还特意邀请本地两名老党员参与直播带货:“老党员对产品知根知底,那份朴实劲儿比专业培训的话术更打动人!”
  最近,他心里盘算着下一步更大的棋,在合作联社试水跨境电商,让德州乃至周边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走向世界。
  返乡创业十余载,栗超的付出结出累累硕果。他先后获得“齐鲁乡村之星”“德州市劳动模范”“德州市乡村好青年”等称号。如今,栗超又多了一个沉甸甸的身份——德州市人大代表。“我希望发挥桥梁作用,把家乡的好政策传递给在外游子,吸引更多‘金凤凰’返乡筑巢。”他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海归硕士返乡当农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