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睡眠障碍、功能性胃肠病等或因“心病”难痊愈,市中医院——
“心身同治”实现标本兼治
  

□本报记者刘春杨 本报通讯员王琰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心身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经过半年筹备,德州市中医院心身医学门诊于6月9日正式开诊。两周以来,门诊医生通过生物、心理、社会、中医体质四个维度全面评估患者健康状况,为百余名患者提供了个性化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共护心身健康
  “心身同治,静心养神,中医守护您的神志安康。”在市中医院东院区心身医学门诊,这句醒目的标语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增添了信任和信心。独立的诊室、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评室和中医特色治疗室,确保了诊疗环境的专业性和私密性。
  “这里有酸胀感吗?”6月19日,脑病二科副主任医师李娜正在为患者赵女士进行针灸治疗。短短几分钟,20余枚长短粗细不一的钢针分别扎入患者头部、腹部、脚部。“我睡眠不行,老觉得浑身难受,到门诊来才知道得了焦虑症。”做完当天的治疗,赵女士左右晃了晃头,耸了耸肩膀,“针灸配合药物治疗,感觉轻松多了,希望今晚能睡个好觉。”
  紧接着,一名高一女生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门诊,刚开始描述病情就哭了起来:“我处理不好跟同学的关系,晚上总是胡思乱想睡不着觉,白天上课昏昏沉沉……”李娜耐心倾听、劝解,开具了解郁安神的中成药,并为其预约了心理咨询专家。
  “很多睡眠障碍的病人,其实伴随的是心身疾病,大多为情绪问题导致,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李娜介绍,在治疗心身疾病方面,门诊的中西医结合特性更具优势,“有的患者担心西药有依赖性,还有的对到专门的精神科门诊就医存在顾虑,更易接受中药减毒增效的调理方案。尤其是青少年,对汤药、针灸的接受度低,更适合进行心理疏导。”
  患者出现什么症状可以到心身医学门诊就诊呢?李娜列出了一些常见症状:失眠、多梦、睡眠节律紊乱等睡眠障碍;抑郁状态、焦虑状态、惊恐发作等情绪相关疾病;功能性胃肠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慢性疼痛等功能性躯体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等应激相关障碍;更年期综合征、产后神志异常、经行神志异常等特殊时期心身问题;学习困难、情绪障碍、行为问题等青少年心理问题。
辨证论治实现形神合一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同时伴有明确的病理生理和形态学变化。”脑病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李玉杭介绍,“形神合一”是健康的基础,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症状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为此,心身医学门诊结合现代医学进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运用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中医情志理论,分析疾病根源;根据郁证、不寐、脏躁等中医病证特点,结合患者体质辨证施治;通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改善心身失调状态,重点调理肝、心、脾三脏功能,改善情志异常及相关躯体症状。
  中医特色疗法在心身疾病的防治中也具有显著优势。针灸疗法可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等经典中药方剂可疏肝解郁、养血安神。门诊还将中国传统五音(商、角、羽、徵、宫)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论结合,用音乐来调节情绪,教授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功法,以达到心身和谐。
“四维一体创新诊疗模式
  2024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2027年为精神卫生服务年,并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八件实事。德州市中医院高度重视患者心身健康问题,此前开设了睡眠门诊,今年初又开始布局心身医学发展计划,派专人前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学习,把先进的心身医学诊疗模式带回德州。
  心身医学门诊创新性地将中医整体观与现代心身医学理论相结合,建立了“四维一体”诊疗模式——从生物维度关注躯体症状与病理变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从心理维度评估和处理情绪、认知、行为问题;从社会维度关注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社会支持系统;从中医体质维度辨识患者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调养方案。
  “我们将现代心理治疗技术与中医情志理论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医心理’特色治疗模式。”副院长、脑病科学科带头人苗清波表示,由心身疾病诊疗专家、心理咨询师、中医治疗师、心理评估技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心身健康服务,“门诊将在多学科通力协作下,通过‘心身同治’‘形神共调’综合干预,帮助更多患者全面恢复心身健康。”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心身同治”实现标本兼治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健康】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