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上接1版)

  根据德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方案,我市将持续深挖盐碱地独特禀赋,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耐盐碱经济作物,持续拓展多元增收渠道,全力将盐碱地打造成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新粮仓”和“聚宝盆”。
  科技攻关
  以种适地破困局
  麦收时节,武城县郝王庄镇高明庄村种粮大户庞海云喜上眉梢。他今年种植的30亩耐盐碱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350公斤。“没有科研攻关,绝对拿不到这个产量!”庞海云说。自2017年起,庞海云陆续经营了400亩土地,其中100亩位于地势低洼的盐碱区。这里的土壤表层含盐量在5‰至8‰,局部甚至突破12‰。
  之前,庞海云高价购买了“抗盐碱”麦种,但效果并不理想。经专家指点他才明白,这些品种仅适用于轻度盐碱环境。转机出现在2020年10月。庞海云联系上市农科院,提出提供土地用于耐盐碱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与试验。彼时,市农科院选育出的一个耐盐碱小麦品种,正适用于庞海云的盐碱地。“这里是最严苛的‘天然筛场’。普通小麦在此穗小株矮,但这恰恰为筛选、培育真正‘耐重盐’的优异品种提供了最真实、最极端的考场,其价值远胜于实验室模拟。”市农科院正高级农艺师、小麦育种专家吴儒刚说。
  良种落地并非一帆风顺。“从选育到大田成功推广,攻关这个耐盐碱小麦品种长达9年。”吴儒刚介绍,“其间,倒伏、产量不稳定等难题,都是科研团队必须跨越的门槛。”经过持续优化与田间管理,这30亩耐盐碱小麦终于迎来突破,平均亩产稳定在350公斤。吴儒刚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抗倒伏能力和增加穗粒数等特性,对该品种进行进一步选育优化。”
  如今,庞海云的100亩盐碱地已成为功能清晰的“农业科技试验场”,有新品种选育区、初选品种试种区、优异品种大面积生产示范区。庞海云也变身为科技种田的探路人和科研合作的践行者,协助专家精心管好每一块试验田。
  6月10日,在庆云县严务乡,小麦收割后的大田里,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隆隆前行,一粒粒玉米种子被精准播入土壤。这片临近海侵区饱受盐碱困扰的土地,如今正迎来新的希望。当地大力推广种植“鲍玉3号”“京科968”“承玉20”等耐盐碱玉米新品种,面积已达4000亩。“这刚播种好的地块,去年种的也是‘承玉20’,亩产比普通玉米高出七八十公斤。”严务乡小武村村民陈国标说。
  “在盐碱地上推广种植适宜的耐盐碱小麦、玉米,是‘以种适地’思路的有益实践。在德州,盐碱地正逐步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潜力空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郑光辉说。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上接1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