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文旅融合——
千年运河新脉动

大运河德州段保持原真古貌,处处生机盎然


改造提升后的运河古街成了网红打卡地(资料照)


  记者杨鸣宇 通讯员邱杨 于宁
  千年大运河,通南北、联古今,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枚明珠。大运河德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原真古貌的自然景观和传承千年的人文资源,成为德州文旅发展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古老的运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也让“大德之州·好运之河”的城市名片熠熠生辉。
  守护原真古貌
  讲好文化故事
  4月15日,74岁的德城区居民刘风友漫步在九龙湾公园内,园内林木葱郁,湖水静谧,生机盎然。这里不仅有亭台楼榭的古色古香,还特意保留了第一水厂的旧设备,供人们参观。“运河还是以前的运河,但运河两岸早就变了模样。”这几年大运河的巨大变化让从小生活在附近的刘风友欣喜不已。
  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2021年7月,作出了“东靠新区引领、西靠运河引爆,打造有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的战略安排。当年8月,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成立。2022年2月,市十六次党代会提到,德州将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打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赋予城市文化灵感,让“大德之州·好运之河”成为城市新名片。为此,我市编制《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成立德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集团公司,推进运河德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打造“一廊六片”文化景观带,集中展示漕仓遗址、古村聚落、运河水街、工业遗存等历史文化景观,全面构建“水上行、岸上游”沉浸式体验场景。
  在保护利用方面,我市坚持大运河两岸1万余亩土地不作商业开发,并累计投入30多亿元,高标准实施生态修复,不仅建设了3100多亩的大运河生态林场,还规划建设了大运河两岸绿化项目,打造防护林等生态隔离保护带,建设堤顶路景观带,建设全域国土绿化示范区,打造运河水系河网湿地生态。2022年4月,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为发掘运河文化,我市依托漕仓遗址建成了北厂漕仓运河文化馆。“北厂曾是京杭大运河四大漕运粮仓之一,有近900年的历史。文化馆让老人们留住了乡愁,也让年轻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运河文化。”二屯镇人大副主席刘倩介绍。
  近年来,我市先后开展了“发现德州运河文化之美暨标志性宣传语”建言征集活动、德州运河文化摄影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德州)论坛等宣传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大运河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编印《德州运河文化丛书》一套六卷,筹建大运河研究图书馆和大运河讲堂,通过电影、戏曲和小说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讲好德州大运河故事。
  加快文旅发展
  做好融合文章
  一到傍晚,德城区运河古街上就多了许多休闲散步的市民。运河古街是一条透着古韵的文化街区,青砖灰瓦、明清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一直以来,德州着力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谋划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让蓄积千年文化势能的大运河展现出新的活力。
  “‘一廊六片’文化景观带中的德工文创园、九龙湾公园、马拉松赛道等项目均已建成使用,目前正在推进杨家圈、苏禄王御园改造提升等续建项目,让运河沿线文化项目看得见、进得去。”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办公室联络员高路强表示。以民俗村落、文化集镇、特色古城为支撑,将北厂漕仓遗址、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片区、四女寺风景旅游区等运河沿线的文旅资源串珠成线,打造文化体验廊道。充分利用VR、AR、元宇宙等平台和技术,丰富沿线数字文旅新场景,推动文旅向“主客共享、快旅漫游、线上游、云上游”转变。“我们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适时推出符合季节特点的大运河主题旅游线路,精心制作了‘周末微度假’指南。”市文旅局市场推广科科长郭彦说,“最近专门打造了游原真运河、溯两河美景、鉴文物遗址等大运河主题线路。”
  “这里有优质的赛道,环境好,离城区近,我每天骑车都来这里。”4月15日,在马拉松赛道骑行的德城区居民杨勇说。作为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连通廊道的重要节点,位于武城县四女寺镇减河南岸的马拉松赛道已投入使用。(下转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千年运河新脉动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时政】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