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边临镇以特色养殖促乡村振兴
养殖黄粉虫 拓宽致富路

  本报讯(记者张志宁 通讯员刘宁宁)3月31日,走进陵城区边临镇王陈村的黄粉虫养殖基地,一排排养殖箱映入眼帘,工作人员正忙着给黄粉虫添加饲料,查看养殖箱的温湿度。
  “养殖非常成功,现在虫卵已孵化成蛹,再有两个多月就能销售了。按照当前行情计算,这两个大棚年收入50万元不是问题。”说起黄粉虫,王陈村党支部书记王宪春滔滔不绝。
  “2个大棚年增收50万元。”王宪春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因为养殖基地与济宁泗水、临沂罗庄两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养殖到规定大小后对方全部回收。“黄粉虫3个月一个生长周期,一年喂养3轮,按照一个棚一周期收入8万元计算,再加上深加工,两个棚年收入至少50万元。”据他介绍,因为黄粉虫是喂养蟾蜍的优质饲料,他们还与神头镇的德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让养殖有了“双保险”。
  2024年11月,边临镇党委政府组织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及致富能人外出考察,发现黄粉虫养殖具有投资成本低、生长周期短、收益见效快、饲养管理简便等优势,且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广泛应用于饲料、食品、保健品等领域。边临镇以德鑫党建联合体带头引领,统筹王陈村等6个村的土地、人才、资金资源,投资100万元在33亩闲散林地建设2个黄粉虫养殖大棚。另外,联合体同步建设了加工车间和成品冷库,将黄粉虫高温烘干为成品干虫,进一步提升了产业效益。
  “我们采用‘联合体+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入股,村民以资金或劳动力参与,形成‘产业强、集体富、村民乐’的良性循环。”边临镇仁义店管区副书记郭涛介绍,加入联合体的6个村庄村集体均增收5万元以上。村民除通过入股分红,还能到养殖基地务工。如今,30余名村民在此就业,月收入近3000元。
  近两年来,边临镇深入挖掘资源优势,鼓励各村进行特色种植、养殖。智能连栋大棚、野菜种植基地,白玉蜗牛及泥鳅养殖等项目不断涌现,各管区几乎都有了独具特色的增收项目。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养殖黄粉虫 拓宽致富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经济·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