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上接1版)

  临南镇有30余年的西红柿种植历史,西红柿年产量20万吨,远销全国各地,年产值6亿元。2017年,看中当地产业资源,凯盛浩丰建设了当时全国最大的智慧大棚,德州农业步入“智慧时代”。
  临南镇刘双庙村村民刘公玉原来在济南打工,眼见老家西红柿产业越做越大,2022年,他带着资本、技术回乡,在临南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起18个高标准西红柿大棚。“一个棚一天出15吨西红柿,我们给北京新发地、济南大润发等商家供货,年产值1300万元。”刘公玉说。
  在打通后端销售市场的同时,刘公玉还布局前端育苗产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定期邀请业内专家为农户讲解种植技术。目前,近600户农户融入其产业链,户均年增收2万元。
  如果说特色镇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助推器,那么中心镇就是区域发展的领头羊。武城县鲁权屯镇推动暖通空调产业与农业跨界融合即是例证。
  鲁权屯镇拥有制冷空调企业3000余家,不少企业在将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的同时,还建起一条城乡共富链。
  位于鲁权屯镇的山东兴恒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厂内,机械臂精准组装着中央空调部件;而鲁权屯镇石庄村华荣蘑菇专业合作社里,恒温菇棚里双孢菇撑开油亮的伞盖——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因城乡融合产生紧密联系。
  在华荣蘑菇专业合作社,通过中央空调的精细控温系统,双孢菇生产周期从两季延长到四季,产量至少增长2倍。
  家门口建起产业园、合作社,不少曾经远赴他乡谋生的年轻人,如今在产业园与菇棚之间穿梭,鲁权屯镇织就的城乡共生网越来越密。
  中心村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沿阵地。
  眼下,临邑县临盘街道前杨新村格外忙碌。大棚里,茴香、芹菜、生菜绿意盎然;共富工坊里,工人正加班加点赶制一批发往澳大利亚的围裙。2019年,前杨新村将土地、房屋、大棚等资源整合为1411.1万元的集体资产包,创新实施“资产折股到人”模式,按照“每股千元、人均17股”的分配方案,817位村民变身股东。
  村里成立前杨记忆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整合文旅资源,既保证村民持续获得股权分红,又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目前,该村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集体收入连续多年保持20%增长。
  市“双镇百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陈方礼说:“产业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我市在实施‘双镇百村’建设中,注重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实现产业有机衔接、功能相互配合,提高了县域产业发展效益、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能。”
  以改革为动力
  镇村提升再出发
  “双镇百村”建设带来的不仅是产业跃升、百姓富裕,还有生活环境的改善、政务服务送到家门口的便捷、细致入微的公共服务供给。
  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3年间,我市累计投入144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升级,120个中心村道路实现户户通、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左右、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
  针对基层治理中“镇级看得见管不好、县级管得好够不着”的难题,创新实施县镇同权改革,在10个中心镇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分局,将210项审批事项、90项政务服务、45项高频执法权精准下放,构建起“镇域事镇域办”的服务新机制。
  公共服务功能提升行动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15分钟健康服务圈、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农村养老和儿童关爱服务活动阵地覆盖率达到100%。
  在“双镇百村”打下的好底子上,今年我市启动实施强镇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镇村提升再出发,不是简单的添砖加瓦。进一步提升镇村建设的‘高颜值’‘好气质’,必须用好改革关键一招。”陈方礼说。
  如何用改革思维解难题,用改革举措谋发展,每个参与其中的建设者都在思考。
  “去年以来,‘恩城再突破’战略稳步推进,城镇发展空间不断优化,‘三纵三横’路网更健全,‘千亩产业园’空间格局已成型。今年我们会继续深化改革,抓产业、落项目,扬优势、聚人气,优服务、惠民生,着力提升全镇的吸引力、承载力和带动力。”恩城镇党委书记相振说。
  在前杨新村党总支书记杨瑞瑞看来,村庄既要建设好也要运营好,运营乡村文旅产业,最忌一成不变,陷入同质化竞争。
  今年是前杨新村发展乡村文旅产业的第七个年头,从早期的“农家乐”模式到今天的“慢生活”理念,村里的文旅产业持续进行自我调整与创新,以期找到更加契合自身发展的定位。原来的民宿重新装修为侘寂风,开辟出40余块半分田供游人租种……一系列举措极大丰富了乡村旅游体验,吸引了众多向往慢节奏生活的游客。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上接1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