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从“角”中窥见一座城的记忆密码——
德州老城“旋风角”的名称演变

20世纪90年代建设的城隍庙市场就坐落在“旋风角”西南部


  记者李玉友 通讯员田国良
  老德州人的记忆里,老城十字街口不称“街”而谓“角”,其命名依据路口标志性建筑、功能或聚居家族姓氏等,如马神庙角(马神庙街东首)、柴市角(柴市街西首)、二郎庙角(二郎庙街南首)等。城隍庙东首十字街口原名“旋风角”,后演变为“喧哗角”。这种命名方式,既体现街巷交会的空间特征,亦暗含市井百姓的方位共识。名称更迭与城市空间功能变迁密切相关。
  据记载,德州城内以“角”代指十字街口的传统,可追溯至明代。彼时衙署、庙宇、商铺多集中于城东南隅,街角地标成为民间约定俗成的方位坐标。
  “宣化角”民间叫成“旋风角”
  德州老城最富传奇色彩的“角”,当属城隍庙东首十字街口。明正统年间,知州韦景元主持重修州署,于衙前分立“承流”“宣化”两座牌坊。其中西坊“宣化”二字取自《汉书·董仲舒传》,喻指官员教化百姓。
  据《德县志・建置志》记载,牌坊建成后,百姓因“宣化”词义生僻,且西牌坊位于十字路口西北侧风口,故称此处为“旋风角”。民间说法在明清地方文献中多次出现,如清康熙《德州志》提及:“城东隅有坊题宣化,俗呼旋风角。”该名称沿用至民国初年,成为跨越数百年的稳定地名。
  同期“角”的命名,家族聚居型,如王家角、李家角等,以路口聚居家族命名,反映明代卫所军户定居特征。宗教建筑型,如二郎庙角因街口二郎神庙(建于明万历年间)得名,清嘉庆年间重修。功能标识型,如米市角(粮市集中)、柴市角(柴火交易)等,直接标注商业功能。
  民国时期易名“喧哗角”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结束后,德县县政府推行“破除迷信”政策,拆除城隍庙神像。1929年,庙宇主体建筑改为中山市场。其中,大殿租赁给“同乐舞台”剧场(设500座席),东西厢房开设茶社、饭庄,庙前广场搭建铁皮棚经营百货、杂货。据1933年《山东工商年鉴》统计,中山市场内固定商户47家,临时摊位逾200个,日均客流量3000人次。
  1935年《德县市政公报》首次出现“喧哗角”称谓,用于标注中山市场周边区域。1951年德州市城区地图中,“旋风角”名称被正式替换为“喧哗角”。当时,当铺街、招商街、旧州署街、南门内街在此交会。附近商铺林立,摊点众多,叫卖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由此得名。这一名称的嬗变,折射出市井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喧哗角处在十字路口,这一带饭店扎堆:向北是当铺街,有第一楼,饭店兼旅馆,是德州第一家营业用楼房。东北角是回民饭店华盛馆。向西是招商街,城隍庙和当时最大民用市场“小市”就在这里。向东是旧州署街,县政府、监狱、法院、公安局、教育馆。向南是南门内街,几百米的距离,集中了李家大院、卢家大院、魏家大院等豪宅,两边有又一村包子铺、鸿升魁、东合成、振兴号、源祥号、庆聚祥、德庆成等门店。建筑规模最大的九章号棉布店,始建于1927年,经理王维山,店面在南门内路西,沿街修有20余米长的廊檐,很是气派,该店一直经营到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民国初年,德州还设有理发公会,会长路振华,他开设的丽华理发店就在南门内大街,有7名工作人员,是规模最大的理发店。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旧城改造推进,中山市场与诸多老字号一同湮没,唯余“喧哗角”之名在耄耋老者的闲谈中偶然浮现。
  如今漫步德城区,旧时街角多已难寻踪迹。然翻开泛黄的地方志,那些以“角”为名的十字街口,仍在无声诉说着砖城六百年的风雨沧桑。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德州老城“旋风角”的名称演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德州记忆】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