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变赛事流量为经济增量

  仉志双
  体育赛事是培育新型消费、赋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全省提振消费工作大会明确提出,聚力实施新型消费跃升工程,加快发展首发经济,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加快发展赛事经济,高度重视发展直播电商,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德州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在此背景下,发展赛事经济成为挖掘消费潜能、焕发城市活力的顺势之举。我们应聚焦特色体育名城建设,全力培育和释放赛事经济在促进消费方面的潜力,实现体育赛事流量向大众消费增量的高效转化。
  牢牢把握赛事供给这个“流量密码”。赛事供给是吸引观众、积聚流量的核心要素。要以群众喜爱、广泛参与为导向谋划和举办赛事,用丰富多样的赛程充实群众的休闲时光,从而提升德州赛事的关注度与影响力。一方面,要坚持引进高水平赛事。加强与国家级、省级体育协会的深读合作,积极引进职业体育赛事,全力办好2025年台克球世界系列赛、国际板式网球联合会银牌公开赛等高级别赛事,力争每年都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省级重点赛事在德州举办,为后续消费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坚持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深入实施自主品牌赛事突破行动,以德州运河马拉松、海峡两岸八极拳技艺交流大会等特色赛事为着力点,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增强赛事吸引力与影响力。同时,积极推进“一县一品”特色赛事培育行动,鼓励各县市区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赛事。比如,支持乐陵依托自行车友好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自行车赛事;宁津围绕健身器材产业,举办健身健美赛事。力争每个县市区培育1至2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赛事,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体系。此外,坚持多办群众性赛事。围绕打造“运动365”全民健身品牌,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市体育总会和市级体育协会、俱乐部作用,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冬季运动会等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同时,坚持发展青少年赛事。要完善市、县、校三级体育联赛体系,丰富联赛项目,扩大参与规模,引导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培养其终身运动习惯,为体育事业发展储备人才,同时也为赛事经济注入持续动力。
  牢牢把握多元消费这套“吸粉秘诀”。以赛事活动为牵引,最大限度放大“赛事+”效应,创新和培育更多元的消费爆点,吸引更多体育迷关注德州、走进德州,促进消费增长。写好“赛事+文旅”融合文章。在重大赛事活动中,同步策划文旅推介、民俗展演、文创产品展销等活动,营造沉浸式消费新场景。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以德城运河古街、乐陵千年枣林及影视城、齐河欧乐堡、宁津杂技蟋蟀谷、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等为重点,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通过“跟着赛事去旅行”的模式,带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实现体育赛事与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写好“赛事+商业”融合文章。组织开展体育消费季、消费月、消费周系列活动,推动体育赛事进街区、进商圈。在大型赛事活动期间,配套举办体育市集、商品展销会、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促进体育消费提档升级,带动相关商业业态繁荣发展。写好“赛事+制造业”融合文章。推动健身器材、体育器械等制造业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积极争创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发挥体育制造业优势,引导有影响力的企业承办或冠名赛事活动,带动体育相关用品、体育服务业发展,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格局,提升体育产业附加值,促进消费升级。
  牢牢把握要素支撑这本“涨粉秘籍”。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深度植入体育基因,全方位融入体育元素。在谋划城市总体规划时,将体育场馆、体育公园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统筹考量,确保群众健身有适宜场所,让“街头篮球”“街头足球”等群众性体育活动随处可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身、追求健康生活的浓厚体育氛围,为赛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发展,通过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增加体育消费场所,丰富体育消费供给。同时,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的同时,提高设施的自我运营能力与经济效益。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水平赛事公司和专业化运营团队,提升大型赛事的举办能力与水平。通过专业团队的运作,优化赛事组织、宣传推广、服务保障等各个环节,提升赛事品质与吸引力。积极备战山东省第26届运动会,培养一批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为赛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确保赛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市政府办公室)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变赛事流量为经济增量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