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百万吨黄河沙修复千亩良田“伤疤”
——邱集煤矿利用引黄淤沙治理采煤塌陷的生态实践

马集镇的黄河岸边风景如画


黄河泥沙充填采煤塌陷地工程实施前


黄河泥沙充填采煤塌陷地工程实施后


黄河泥沙充填治理工程施工现场


  

□本报记者王志强 石秀秀 本报通讯员王龙春
  2月9日,寒风裹着黄河泥沙的气息,掠过齐河县仁里集镇。该镇田东村的麦田里,56岁的村民王兆荣蹲下身子,轻轻抓起一把黄褐色的泥土,细细搓捻着:“你看这土,谁能想到它底下竟埋藏着20厘米厚的黄河泥沙呢?”地头矗立的公示牌,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的“重生史”。2022年,邱集煤矿对仁里集镇的453.37亩塌陷地实施了黄河泥沙充填治理工程。去年,这个治理区小麦亩产突破600公斤。
  “这块地以前可是‘晴天裂纹,雨天成潭’。”王兆荣边说着,边指向远处那几处残留的洼地。而今,在这片复垦后的土地上,王兆荣种上了小麦和玉米,年收入有了显著的提升。
  山东能源新矿集团邱集煤矿党委副书记李东感慨:“从2011年至今,14年‘吃’掉引黄淤沙200多万吨,合计100.17万立方米,成功复垦3422.93亩采煤塌陷地,农田产量在复垦后的1至3年达到正常农田水平,实现了‘治塌亦治淤’的双赢。”
破局:当“地下乌金”撞上“黄河粮仓”
  在邱集煤矿办公室的荣誉墙上,一枚枚奖牌熠熠生辉,展示着它的辉煌历程:
  作为山东省的重要能源供应基地,邱集煤矿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秉持绿色环保理念,致力于打造“美丽邱集”,并全面推行“本质安全型、管理优质型、科技智慧型、均效领先型、和谐幸福型”的现代化矿井建设,已荣获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国家级绿色矿山等一系列称号。
  “2003年邱集煤矿投产之后,‘地下乌金’与‘黄河粮仓’之间的冲突便产生了。”李东坦言。
  邱集煤矿坐落于德州市齐河县,位于黄河北岸。该地区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邱集煤矿采用先进的地下开采方式,年产量达75万吨。然而在保障山东省能源供给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地表塌陷问题。
  截至目前,已有6140亩土地出现塌陷(已治理5900余亩,其中近2500亩沿用挖深垫浅等方式修复,而用黄河泥沙治理交付面积则达3422余亩,超过治理面积的五成),如同大地的伤疤,其中最深塌陷处达到了2米,这使得一些农民陷入了“种地无利可图、土地流转无门”的困境。
  邱集煤矿原矿长王永宝对此情景记忆犹新:尽管补偿款已发放到村民手中,但他们望着那片破碎的田地,依然深陷转型的困境之中,一些村民只能坚持耕种。在马集镇石庙杨村,世代务农的宫克安老汉曾无助地蹲在田头落泪,诉说着雨水无情地淹没田地,玉米秆因浸泡而发黑,一季的辛劳又打了水漂。
  此前一直采用“挖深垫浅”方式,将深坑挖成池塘,浅坑填成农田。然而,使用这种传统方法的耕地恢复率仅为50%,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邱集煤矿所在的黄河北岸,因引黄河水带来泥沙淤积,需要定期清理;另一方面,采煤塌陷地需要填充。两者之间是否可以结合?既能治塌又能治淤?
攻坚:给大地做“微创手术”
  思路一变天地宽,邱集煤矿充分利用毗邻引黄干渠的“地利”优势,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单位合作,开始研发实施“引黄河泥沙充填治理采煤塌陷地”技术。
  2011年8月,包括仁里集镇梅庄村在内的4个村庄的800余亩实验田正式开启了治理塌陷地的序幕。
  “14年来,我们不断改进,塌陷治理技术日臻成熟。2022年,利用引黄淤沙充填复垦,在仁里集镇及马集镇治理采煤塌陷地889.14亩,项目充填黄河泥沙49万吨。2023年,在仁里集镇7个村庄治理采煤塌陷地639.35亩,项目充填黄河泥沙20万吨,2024年5月通过验收。”邱集煤矿技术员徐坤说。
  “邱集煤矿所采用的‘引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塌陷地’技术,看似简单,实则难题不少。”徐坤指着2023年治理639.35亩采煤塌陷地的资料娓娓道来。
  通过一系列精细的“取沙、输沙、沉沙排水、土壤重构”工艺流程,成功突破了两大技术瓶颈。
  首要技术挑战在于黄河泥沙的浓度、运输距离及取沙方式,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充填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为解决这一难题,邱集煤矿创新研发了“冲吸式潜沙泵+浓密器+采沙船”一体化采沙平台,以及专为远距离管道输沙设计的加压泵。这些设备在动水环境下,采沙效率提升超过50%,同时综合输沙成本降低30%以上。
  第二大技术难题聚焦于黄河泥沙充填复垦技术。为确保复垦成效,经过深入研究与论证,他们确立了以下操作步骤:首先,对采煤塌陷地进行条带划分,剥离耕层土与心土;随后,利用挖泥船、输沙管道及加压泵站等设施,将源自潘庄引黄输沙渠及渠首沉沙池的黄河泥沙输送至充填区;待积水排出后,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提浆压实;最终,将剥离的耕层土与心土分层覆盖于黄河泥沙之上,确保表层覆盖厚度不低于50厘米,从而恢复地面至原标高。
  在邱集煤矿土层剖面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胡振琪手持“五花肉”模型(上下土层夹着黄河沙形似五花肉)介绍:“起初,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充填1米多厚的黄河泥沙,再在其上覆盖50厘米的表土。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自2018年起,我们根据采煤塌陷区实际塌陷深度,调整设计方案,只填充20至50厘米的黄河沙即可达到要求,随后同样覆盖50厘米的表土。这种方式,既有效防止了土壤返碱现象,又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保肥能力。”
  效果显著。2015年初春,齐河县政府动员相关村民在800余亩复垦田种植小麦和玉米。在地力恢复还不满半年的情况下,当年实现小麦亩产400公斤、玉米亩产450公斤,达到当地正常耕种土地产量的85%。
蝶变:三本账里的发展哲学
  自2011年起,邱集煤矿在国内率先探索并应用了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塌陷地的技术。历经14个春秋,该技术不仅在2020年荣获自然资源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更在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生态矿山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凭借这一技术,邱集煤矿在过去的14年里,累计处理了逾200万吨黄河泥沙,成功复垦了3422.93亩采煤塌陷地,使得耕地面积恢复率高达97.56%。这一举措惠及了3个乡镇、16个村庄的2万余名农民。
  置身于复垦区,三个账本缓缓展开,揭示了这里的变迁:
  ——粮食账。2022年,复垦区的小麦亩产量达500公斤,玉米亩产量达600公斤;2023年,玉米亩产量突破700公斤;去年,小麦和玉米亩产量分别保持在600公斤和700公斤左右。复垦后的土地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根据当地标准,以每年每亩净收益2400元计算,总计可带来约800余万元的农作物净收益。
  ——生态账。曾经的积水区如今已华丽转身为观赏鱼基地。工人胡继龙每天清晨都会划着小船,为锦鲤投食。他说:“这里的水温和溶氧量都进行实时监测,这些‘水底金条’的年产值已经达到了22万元。”此外,由藕塘、采摘大棚和经果林组成的生态园,也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
  ——经济账。德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杨洪利为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每回填1吨的黄河沙,不仅可以节省9元的清淤费用,还能减少25元的煤矸石污染治理费用。在过去的14年里,这一技术已经消化了逾200万吨的泥沙,相当于为黄河下游减轻了1800万元的负担。
  2024年冬天,邱集煤矿的复垦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来自菏泽、济宁、临沂、枣庄等地的矿业考察团。站在田埂上,赵官煤矿工农办主任王宝其感慨万千:“利用黄河沙治理塌陷地,就像用母亲的乳汁来愈合孩子的伤口一样,既温柔又有效。”
  该技术还应用于旧村复垦、砖瓦窑厂复垦等领域,在禹城市、平原县等地推广,累计复垦土地7000余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土地资源保障。望着连片的麦田,邱集煤矿矿长王东京展开规划图:加大治理力度,让这项技术造就更多的沃土良田,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北风吹过输沙管道的鸣响,仿佛黄河的喝彩。
■记者手记
  站在黄河泥沙充填的复垦田间,沃野的脉搏在根系间汩汩流淌。我们为“妙手施治,引黄淤沙变废为宝;匠心独运,塌陷之地重现良田”的壮举而赞叹,更为“既治塌陷又清淤,生态和谐显奇效”的卓越成果而感慨。
  从昔日“向大地无度索取”的粗放模式,到如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这条蕴含着浓厚黄河泥沙气息的转型之路,不仅见证了矿山经历绿色革命后的崭新面貌,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在这里,每粒迁徙的黄河沙都在诉说:生态治理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现代化进程的生态引擎。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百万吨黄河沙修复千亩良田“伤疤”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蹲点调查】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