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为民办实事要坚持“四个原则”
  

□林连祥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2025年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继续重点办好19件民生实事。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这些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兑现向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需要具体把握好“四个原则”。
  为民办实事必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办好民生实事,必须注重保护好基层、农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破解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矛盾和突出问题。一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推动经济发展能为办好民生实事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抓民生实事也是抓经济发展,民生工作改善同样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二是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民生实事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三是要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民生重点领域,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为民办实事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量力而行,就是要实事求是、尊重现实,“有多少菜就请多少客”。办好民生实事既要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准方向,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一是要尽力而为。把工作重心放在保底线民生上,放在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不可有半点懈怠。同时,要兼顾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二是要量力而行。要实事求是、尊重现实,正确引导群众形成合理预期,不能开空头支票、把胃口吊得过高,作兑现不了的承诺失信于民。同时,不能搞过头的保障,要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搭便车的陷阱。三是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要保证办好民生实事的资金、政策、路线图,还要充分考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等现实条件,不喊空口号,不做表面文章,做到办实事既符合民心民意又不超越自身能力。
  为民办实事必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单一的治理主体难以全面、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党委、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居民个人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靠党组织的加强、延伸和创新,把基层民生工作做好。二是要坚持政府负责。发挥好民生实事主管部门和配合部门的主体责任和职能优势,制定出台工作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完成时限、责任人、保障措施,同时注重加强对市场的有效引导和监管。三是要发挥市场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直接关系到就业、收入分配和补充保障等民生工作。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势,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四是要注重社会协同。要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创造更多线上线下参与渠道,鼓励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办好民生实事。
  为民办实事必须真抓实干求实效。为民办实事是关乎党和政府形象的民心工程,需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事关人民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的关键领域持续取得新进展,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一是要精准施策。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做到听民意、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才能精准回应群众诉求,夯实民生工作群众根基。二是要务求实效。为民办实事,关键是看实效。应当秉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逐件梳理问题清单、细化具体举措、明确责任分工。同时,应当问效于民,主动收集反馈、动态优化调整,确保民生实事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办实事带来的成果。三是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健全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开展民生实事回头看,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适时调整和完善政策,确保民生工作始终与民众的需求保持同步,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为民办实事要坚持“四个原则”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观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