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齐河送戏下乡叫好又叫座,编剧感慨——
“老百姓认可,咱的戏就成了”
  

□康石磊 孙姝怡
  “赶场大集,还能看戏,真热闹!”近日,在齐河县华店镇的“黄河大集”上,由县戏协主创的吕剧戏曲小品《生日》精彩开演,台上演员演得卖力,台下村民们看得起劲。
  齐河县戏曲家协会有90多个会员,一年之中,他们要在全县各地轮番上演40多场精彩剧目。正如县戏曲家协会负责人杨金环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只要车能开进去,我们的舞台就能搭起来。”
  然而,对比当下的火爆场面,早些年戏曲下乡却遭遇过“冷场”。“那时候去乡村演出,老戏老唱,观众提不起兴趣,台下观众稀稀拉拉,我们心里也空落落的。”杨金环回忆说。
  如何才能让送戏下乡既叫好又叫座?“贴近群众生活,作品才会有生命力。”齐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党组书记孙茂同说。
  在县文联的悉心指导下,县戏协组织编剧深入农村基层,“找不到好的故事决不回县城”。编剧张秀廷更是全程跟踪采访大学生村干部原型长达20多天,最终创作出戏曲小品《村官回家》。这部作品一经搬上舞台,便场场座无虚席,不少青年也纷纷赶来“追剧”。张秀廷感慨地说:“只要老百姓认可,咱的戏就成了。”
  在齐河县,不只是戏曲家协会积极求变。全县各文艺家协会纷纷推陈出新,打造出一批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去年以来,齐河县作家协会结合齐河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积极开展主题创作活动,一批具有齐河特色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齐河县美术家协会组织画家深入乡村、景区等地写生,将齐河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转化为生动的美术作品。
  为了让传统文艺更好地在基层扎根生长,齐河县文联摒弃以往“送文艺下乡”的单一模式,根据群众的多元需求,依托9个艺术家协会,精心组建了28支“旗燕”文艺志愿服务队。这些服务队深入农村,开展文艺辅导、举办理论讲座,形成了“旗燕”带“群燕”、领航振翅飞的生动局面。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老百姓认可,咱的戏就成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