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陵城区丁庄镇打造“绿韵田园”
大棚“长个”产业“拔节”
  

□本报记者 王秀青 本报通讯员 杨宝玲 张玉莹
  采收、过称、装箱……2月7日清晨,在陵城区丁庄镇前王村高标准蔬菜大棚内,村党支部书记王忠林正带着村民采摘西葫。“1号棚1520斤,其他3个棚首次采摘,共有700斤……”菜贩将西葫装车拉走后,他认真记录下采摘数量。
  前王村是蔬菜种植专业村,最多时大棚达到118个。但因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许多大棚年久破损、各类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农户种菜积极性降低,大棚锐减至34个。
  “去年,镇里将发展蔬菜大棚产业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抓手,积极谋划推进‘绿韵田园’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项目。经争取,我村蔬菜大棚升级列为项目内容之一。”王忠林介绍,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通过支付补偿款等方式,拆除老旧大棚,由镇里投资754.6万元,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20个。各种规格的新建大棚与老旧大棚相比更高更宽,内部结构也更加优化,可以做到一年四季种植蔬菜。“截至目前,已有14个投用,种上了西葫、豆角等蔬菜。”
  如今,大棚由村集体组织牵头,菜农可优先报名担任管理员,收入实行“保底工资+效益分红”。大棚收益将用于村庄建设以及民生支出。时玉梅夫妇是种菜的“老把式”,管理大棚也有20多年的时间,经验丰富。他们第一时间报名,分别负责1个大棚种管工作。“大棚设施先进,棚内温度高,蔬菜生长期缩短、产量提升,仅36天西葫就开始采摘了。从春节前至今,1号棚已销售了2万多斤。”她表示,相对以前,管理轻松了很多,保守估计1个棚可增收3万元,想再承包一个。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绿韵田园’是壮大产业、推动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的又一举措。”丁庄镇党委书记唐金宇表示,镇党委政府将坚持“生态立镇、旅游活镇、文明兴镇、产业强镇”的发展思路,立足自身资源和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大棚经济”上做文章,引进优质项目,强规模、创特色、做品牌。截至目前,全镇蔬菜大棚达445个,年产蔬菜1800余吨,年均可吸纳900余人务工,人均年增收1.6万元。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棚“长个”产业“拔节”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经济·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