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金穗花开





▲机械化收割小麦


▶合作社玉米喜获丰收


▲袁本刚(中)在观察小麦长势


  

□石少军
  仲冬时节,黄河岸畔却依然绿意盈盈。一望无垠的麦田绵延铺展开去,与远天相接。
  在黄河北岸的齐河县,袁本刚正带领社员查苗情、探墒情,有条不紊开展小麦镇压作业,浇灌越冬水。
  今年50岁的袁本刚,是齐河县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成立15年,他带领社员披荆斩棘,深耕沃野。如今,有着副高级农艺师职称的袁本刚已成为德州整建制创建“吨半粮”示范区的典范。合作社覆盖70个村,社员达3656户,入社土地6万亩,年营收超3000万元,晋升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袁本刚本人也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今年12月还入围2024年度三农人物候选人。
  春去秋来,金穗花开。
  回顾创业之路,袁本刚感慨万千,15年间的徘徊与迷茫、失落与感伤,都已化作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与无限向往,化作勇往直前的无畏勇气和万丈豪情,一路播撒希望、收获芬芳!

  袁本刚1974年出生在胡官屯镇胡官屯村,1993年高中毕业后去了济南一家企业打工,在车间负责机器养护修理。摸爬滚打了两年,本想着在城市闯出一片天地,可没想到父亲叫他回村。
  再回村种地当农民?袁本刚心里头一万个不愿意。他满心打算着去做个买卖,哪怕在镇上摆个小摊也比种地强。然而家里老人实在拿不出钱支持他,不甘心的他就到处去借,费尽周折,才凑了500元钱。有了这笔启动资金,他开始从聊城批发鞋子,回到镇上赶集摆摊卖。
  因为隔三岔五就跑外地,就有亲戚朋友开始找袁本刚帮忙捎些种子、化肥之类的农资。2000年,他当机立断,开了家农资超市,凭借脑子活,做人实在,诚信经营,超市生意日渐红火。
  和农民打交道多了,袁本刚就留意到十里八乡普遍存在的一个“怪现象”: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村里种地的多是老人和妇女,这些人缺乏专业的种植管理技术,更没有先进的农机设备可用,种地根本不挣钱。
  2006年,袁本刚琢磨着,要是把大家伙儿组织起来种地,统一管理、统一经营,那不就能让老百姓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还能多挣些钱嘛。
  此时,东风来了。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鼓励、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
  袁本刚敏锐捕捉到利好政策带来的大机遇,萌生了创办合作社的想法。
  2009年7月,齐河县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成立伊始,可谓“一穷二白”,社员只有5个人,耕地加起来才15亩,机械设备更是少得可怜。但袁本刚干劲十足,他挨家挨户上门宣传,仅仅半个月的时间,社员就增加到30多人,入社土地达到100余亩。

  天有不测风云。合作社刚起步,一场极为罕见的大风呼啸而来。地里那些柔弱纤细的玉米秧苗,成片成片地倒伏。社员们都过来找袁本刚讨要说法。大家猜测,是合作社没有足量打抗倒伏药物,才导致玉米苗大面积遭殃。
  袁本刚耐着性子,苦口婆心地解释,可这时候谁还听得进去?无奈之下,袁本刚向当地的农业部门求援。农业专家顶着炎炎烈日,第一时间赶到地里展开调查,最终给出定论:是这场罕见的大风惹的祸。但社员们依旧不买账。
  事已至此,袁本刚把胸脯一拍:“大伙儿放心,今年这产量要是赶不上去年,所有的损失我袁本刚兜底!不相信的话咱就白纸黑字写清楚!”话说到这份儿上,社员们的情绪才渐渐平复。
  亲戚朋友们得知此事后,纷纷赶来苦劝袁本刚:“刚子,你就别干了,这活儿吃力不讨好,往后还指不定碰上啥糟心事呢!”“干!我就要干到底!”袁本刚骨子里不服输、不放弃的劲儿,一下子就被彻底激发出来。他迅速调整状态,带着大伙儿马不停蹄地展开补救工作。从那以后,他一门心思扑在地里,认真钻研科学管理技术,从灌溉排水到施肥除虫,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不敢有丝毫懈怠。
  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到秋收时节,一测产,亩均产量竟然比上年还增加了10多公斤!这个结果瞬间驱散了笼罩在合作社社员心里的阴霾。到了年底,社员人数增到70多人,入社土地增加到200多亩。

  2012年,金穗合作社大胆投资,购买了先进的植保无人机、播种机等设备几十台。为适应市场需求,合作社创新推出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对那些未入社村民的耕地,采用统一深耕整地、统一宽幅种肥同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节水灌溉、统一收获入仓“五统一”模式,进行全过程田间管理,适当收取服务费用。没有可借鉴的模式,合作社只能在摸索中一步步前行。
  201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种植大户孙兴安慌慌张张地跑到合作社,脸都白了:“完了,全完了!地里的庄稼全都毁了,你快去瞅瞅吧!”袁本刚一听,脸色骤变,来不及多问,疾步冲向麦地。
  到地里一看,麦苗上黑乎乎一片,全是中毒的症状,合作社托管孙兴安的200亩地,一大半都遭了殃。孙兴安蹲在地里,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袁本刚心里也不好受,他扶起孙兴安,斩钉截铁地说:“你放心,要是合作社的责任,所有损失都算我的!”
  袁本刚心中疑惑,好好的麦苗,咋就突然中毒了?会不会跟无人机喷药时的环境有关系?他当即邀请农技专家前来调查。专家给出了调查结论:打药的时候,无人机受到风力影响,致使药剂喷洒不均匀,那些药剂过量的麦苗出现中毒现象。
  确实是合作社的责任。虽然资金紧张,但他一点儿也没拖延,一次性就赔给孙兴安26万元。有人感叹袁本刚这次损失太大,他却一脸坦然,坚定地说道:“乡亲们把地托管给咱,那是对咱的信任,咱可不能亏了他们!要是凡事斤斤计较,往后这路可就越走越窄了。”
  在一次次的挫折与摸索中,金穗合作社逐步成长壮大。
  2015年,袁本刚了解到东北地区在推行玉米单粒播新技术,产量提高不少,立马来了精神。
  一打听得知,庆云县有一家生产单粒播设备的工厂,他花高价购买了一台,厂家从东北总部邮寄过来不少单粒播技术资料,合作社便集中对农机手和骨干人员进行了系统培训。
  慎重起见,袁本刚也咨询了时任齐河县农技站站长的王义。王义说:“单粒播技术确实能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不过目前仅在东北推广,东北之外还没听说有开展的,山东省内你们还是头一份呢!”
  有了专家的认可,合作社便开始全面推行单粒播技术。
  村民祖祖辈辈沿袭多粒播传统,根深蒂固的习惯哪能轻易改变?质疑声、难听的风凉话如潮水般涌来。夜里,还有不少人偷偷摸摸下田补苗,生怕收成受损。种田能手吴太磊对单粒播的反对最为强烈,他对大伙儿说:“老袁就是不懂装懂,收庄稼时就等着看他笑话吧,真是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
  袁本刚面上波澜不惊,心里却憋着一股子劲儿。他精心挑选出10个村,规划1万亩地作为试验场。下种时,亲自把关种子筛选和播种深度;秋收时,满心忐忑又满怀期待。经过精准测产,单粒播较多粒播亩均增产超过三成,每亩地使用种子量由过去的5公斤降到了1.5公斤。
  事实胜于雄辩,大家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都跟着推行单粒播。两年后,县、市、省才陆续推广单粒播技术。

  2017年,出于对合作社长远发展的考虑,袁本刚精心规划起来。他打算在村西开阔地上,建造一座多功能厂房。这座厂房里,既有宽敞坚实的粮仓,足以囤放丰收时节的累累硕果;又有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设备齐全的培训室,方便日常办公以及社员培训学习;还要专门规划出一片区域用于存放农机,一站式满足农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让各类农事活动都能有条不紊地开展。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预算要二三百万元,巨大的资金缺口,就像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让袁本刚犯了难。
  他只能寄希望于妻子姬桂青经营的农资超市“输血”救济。夫妻二人曾共同经营农资超市,合作社成立后则由妻子独自打理。
  姬桂青一听这计划,满心抵触,多年来积攒的委屈瞬间如决堤洪水般爆发出来。这些年,她跟着袁本刚一路吃苦打拼,好不容易才把农资超市经营得有声有色,本想着能松口气,让日子过得安稳些,这下可好,全要投进这不知前景如何的厂房里。想到这儿,她怎能不气?两口子为此大吵一架,随后陷入长达半个月的“冷战”。
  袁本刚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奔走“化缘”,一趟趟跑银行申请贷款。每筹措到一些钱,他就立即投入到厂房建设中,一刻都不敢耽搁,生怕工程进度受影响。
  施工正酣时,物料商们气冲冲来到现场要钱,他们不知从哪里听说金穗合作社资金链断了的小道消息。没找到袁本刚,物料商转头奔向了农资超市要账。他们七嘴八舌,吵吵嚷嚷,你一言,我一语,有破口大骂的,还有冷嘲热讽的,更有撸袖子要动手打人的。姬桂青一介弱女子,哪见过这般阵仗,精神防线彻底崩溃,大病一场卧床不起;袁本刚在工地这边,亦是憔悴消瘦,背地里也偷偷抹过眼泪。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袁本刚四处奔走,找朋友和同学借了80万元,在银行贷款60万元,姬桂青把农资超市的周转资金160万元全部拿出来,最终堵住一个个大“窟窿”。新厂房终于拔地而起,崭新的大院有3个足球场大,院内整齐地停放着300多台各种农机设备。高耸的烘干塔,可日烘干粮食600吨,能够为6万亩玉米和小麦进行烘干作业。
  这座厂房,不仅成为当地的新地标,还成了合作社腾飞的全新起点和坚实后盾。2019年9月10日,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在齐河召开,金穗合作社成为现场参观点,吸引了众多国内专家的目光,袁本刚和金穗合作社由此在业界声名远播。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产量达到1.3万亿斤以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
  德州市闻声而动。2021年9月,德州在全国率先整建制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每年两季粮食亩产合计达到1500公斤,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128万亩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核心区。
  “吨半粮”目标的提出,给了袁本刚很大触动,为了实现这个振奋人心的新目标,他带领社员们一头扎进新技术的学习里,向科学管理要产能,在各个生产环节挖潜力。
  合作社顺势而为,适时引进各种新设备、新技术,在农田灌溉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变革,小麦采用精准滴灌大小行和均行模式,玉米采用精准滴灌密植高产模式。与此同时,广泛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用水量足足减少三分之二。此外,通过巧妙缩短株距,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产量节节攀升。
  “以前大水漫灌,一亩地光氮肥就得七八十斤,如今实现水肥一体化,用四五十斤的肥料就够了,氮肥用量减少30%到40%,肥料投入成本能减少50块钱左右。”袁本刚言语间满是自豪。
  漫步田间地头,变电室、水泵台、风速仪、农田小气候站……一台台高科技检测仪器矗立田间,田地里遍布传感器、探头等智能设备,用来实时采集分析田块土壤墒情、气象信息等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支撑。
  袁本刚不禁感慨:“过去种地是七分种、三分管,全靠老天赏饭吃,农民辛苦一年,收成却没个准数。如今是七分管、三分种,科技‘当家’。以前种地全靠人扛牛拉,一个人最多种10亩地,现在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一个人轻轻松松管几千亩地,而且产量大幅提升。”
  2022年11月12日,对袁本刚而言,是人生的高光时刻。怀揣梦想与荣耀,他登上了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新农民”故事会的舞台,向全国观众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
  他从初创合作社说起,讲到过去的艰难困苦时眼眶湿润了,讲到现在的兵强马壮时又变得意气风发——合作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社员们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都住上楼房,家家户户都有小轿车……
  全国农业专家蒋文龙听后起立鼓掌,盛赞袁本刚和金穗合作社取得的成绩,认为金穗合作社的经验十分宝贵,希望广大新农人要从中汲取养分,创造各自的辉煌。
  金穗花已开,朵朵吐芳华!
  近几年,袁本刚成了获奖“专业户”,先后斩获德州市劳动模范、山东省级农民工之星、齐鲁乡村之星,还有全国“百优保供先锋”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今年11月,又喜获山东省高素质农民大师殊荣。金穗合作社的社员们也在这股奋进浪潮中收获佳绩,服务队队长李鹏凭借精湛技术获评德州市技术能手,去年收入高达四五十万元;业务经理谯国将齐鲁乡村之星和齐河县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收入囊中。
  “合作社已锚定未来三年发展蓝图,计划将全程托管服务的土地规模由现在的5万亩拓展至10万亩,并持续优化服务,塑造在粮食深加工领域独树一帜的品牌形象,全力构建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样板。”谈及未来,袁本刚目光坚定、信心满满。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金穗花开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