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义渡口镇数字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数字化赋能乡村“智”富

数字农业产业园智慧大棚


  

□本报记者 刘春杨 本报通讯员 侯晓雅
  2024年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日前在烟台市召开,陵城区义渡口镇作为全省唯一乡镇代表做了典型发言。近年来,义渡口镇紧盯粮食安全,深耕良种繁育,以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用一系列亮眼数据展现出数字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
大数据保驾3万亩小麦良种繁育
  义渡口镇有6万亩耕地,其中3万亩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主推品种在黄淮麦区七个省的种植面积超14%,在山东省超70%。基地繁育选育出了全国连续11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济麦22和2个超强筋小麦品种(全国有4个)。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2020年底建立的“吨半粮”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支撑。通过数据自动接收、智能化分析、监测预警、智能化控制及决策,基地实现了科学育种。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还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团队全程指导,专家随时通过手机端对作物生长情况进行技术诊断,开展小麦品种对比展示试验。
  4年来,基地根据不同地力条件及用途,先后推广了40余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每年通过小麦品种国审、省审2至3个,每个新品种可实现增产5%。育种小麦比普通小麦每公斤贵0.2元,每亩可增收200元以上。
蔬菜还没开种600万元预付款已到账
  陵城区数字农业产业园位于义渡口镇五虎庄社区,今年的有机蔬菜还没播种,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订单金额就超过了2000万元,而且订购方已付600万元预付款。客户诚意满满,产品供不应求,数字化有机蔬菜园的实力不言而喻。 “现在,我们正对大棚内的土壤进行深翻,然后送检。这是有机蔬菜种植中一次很重要的检测。”数字农业产业园负责人赵连香介绍,大棚主要种植了西红柿、芹菜等蔬菜,深翻可使有机肥与土壤深度混合,增加肥力。为保证有机蔬菜的品质,园区使用了传感器和图像识别技术,检测蔬菜的成熟度、色泽、形状等指标;除产品检测报告,通过农产品溯源系统,可实现扫描二维码轻松获取生长过程、质量检测结果等详细信息,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
  目前,数字农业产业园已建成智慧大棚75座,通过有机认证产品21种,年产值超3000万元,为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2023年被评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五旬“新农人”1部手机“掌管”百亩农田
  “拿着手机就能‘种地’,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这新‘农具’真好使!”解家村的解俊亭以前是地地道道的种地“老把式”,现在放下锄头用起了手机APP,50多岁的年纪承包了100多亩地,摇身一变成了“新农人”。以前打药、施肥、浇水使用的是传统农具,现在都可以用高效灌溉水肥一体化设备、无人飞机等代替,通过平台算法实现手机APP操作,即节能高效又节省了劳动力。
  解俊亭的变化,得益于义渡口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近年来,义渡口镇打造了人才培训基地,创建了“进门是培训课堂,出门是研学基地”的教学模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全镇累计承办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培训班、耕耘者培训计划、德州市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班等14期,“党代表田间课堂”3期,培训3000余人次。2023年5月,该基地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产学研基地”(全国仅两处),也是全省唯一一个建在粮食产业链的培训基地。
发送1条微信反馈5分钟解决问题
  2021年,义渡口镇被评为山东省数字乡村试点乡镇,五虎庄社区被评为德州市智慧社区试点。几年来,数字技术改变了群众的生活,数字乡村管理平台解决了民生诉求,也成为社区治理的“智慧大脑”。
  “我们发现车辆乱摆乱放、垃圾清运不及时等生活问题,随手拍下来发送到微信公众号上,5分钟就有社区工作人员来处理,太及时了!”社区居民冷丰刚说。
  作为开放型社区,五虎庄社区的日常人流量较大,管理难度也大。为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社区让居民“人人都做监督员”,发现哪里有问题可以随时发送到“忠义小镇魅力义渡”公众号,1条微信消息5分钟便能“药到病除”。
  数字乡村管理平台接入居民基本信息,实现了人口信息动态管理。社区出入口全部安装了“双向人脸+车辆识别”摄像头,结合大数据碰撞分析和电子围栏技术,值班的工作人员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迅速赶赴现场处置。乡村管理数字化,大大提升了综合治理能力和应急处置效率,社区管理类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65%。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数字化赋能乡村“智”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三农·基层】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