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打造科创强引擎 建设创新型城市

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前)和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等平台为我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杨鸣宇 本报通讯员王世林 韩哲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德州的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了巨大改善,科技工作地位不断提高,科技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总抓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强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强化科技体制改革 点燃创新引擎
  近日,在陵城区聚辰电缆有限公司,工人正在为国家电网赶制高耐寒、高弹性电缆订单产品。作为企业自主研发的特色产品,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企业带来8500万元的收益。当前的德州,企业创新活力持续涌动,发展动能澎湃有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德州科技基础薄弱,但向前发展的脚步始终未停歇。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32家,实现两年倍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06家,比去年全年增长了17.66%,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全市共建有科技创新平台1666家,其中国家级35家、省级409家、市级1222家。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21%。
  近年来,我市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创新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推出“科创十条”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23项配套实施细则,建立了“1+1+N”的政策体系,搭建起科技创新制度的“四梁八柱”。2023年,在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强市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评定等方面出台系列办法措施,打造政策落实闭环。同时,改革项目立项方式,建立常态化申报机制。设立1000万元市级研发计划资金,对成果转化、科技合作、临床医学等领域的科技项目,分类分批给予支持,带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
  有了政策保障,我市关键技术攻关力度不断加强。通过“揭榜挂帅制”“赛马制”每年精准布局10个左右市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今年实施了11项市级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项目,承担省级重点研发计划66项,争取项目资金1.06亿元,电子级多晶硅大规模生产技术、高分子纺粘复合材料等一大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突破。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在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管理机制、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打通‘堵点’,接续‘断点’。”市科技局局长井为民说。
强化创新主体地位 打造强企方阵
  10月18日,平原县释乐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足马力生产。该公司致力于聚氨酯控释肥技术研发创新和产业化,通过采用行业领先技术,市场占有率逐年扩大。“为进一步扩大产能,目前企业正在扩建增容。”公司副总经理兼生产总监马夫东介绍,二期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后,企业年产值可达到20亿元。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我市坚持将科技型企业培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实行一站式跟踪服务,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强企方阵。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出台了《德州市孵化科技企业奖励实施细则》,用“真金白银”的政策奖励,有效激发孵化载体积极性,提升了孵化能力。目前全市孵化载体累计入孵企业(创业团队)961家,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700件。
  我市还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推动更多先进适用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以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筛选部分高成长型“种子企业”,给予奖励补助,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
  发挥制度优势,加速转化进程。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走向市场要经过试验、试点、推广等程序,要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必须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选好点、布好局。我市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持续加力,积极探索“1库+2平台+3主体”的德州路径,即:建立1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和技术转移服务2个平台;链接输出方、输入方、中介方3个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3年引进科技成果90项,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63.13亿元,较上年增长86.3%。今年以来,全市引进科技成果48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5.25亿元。
  “为保证科技成果顺利转移转化,我市还积极探索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的新路径。”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市科金产融促中心主任赵向阳表示。完善科技型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今年1至8月,全市累计为1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6.84亿元,同比增长52.6%。
加速平台建设蓄势聚力增后劲
  9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专家成果对接恳谈会暨鲁西五市产才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大会在我市举行。市科技局与中国科学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招才引智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开展专家企业对接合作突破产业技术瓶颈、为产业园区提供人才战略规划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
  科技平台是推动科技经济快速融合发展的载体。75年来,我市创新平台从无到有,实现快速发展。
  我市坚持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实施科技创新平台筑基攻坚行动,出台奖励政策、搭建对接桥梁,推动企业高水平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实验室建设体系,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攻坚行动,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省级农高区建设、推动中北大学德州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今年以来,新获批2家省级中试示范基地、1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山东省功能糖生物制备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
  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过去的高精尖人才稀缺到如今的努力培养积极引进,我市在人才团队建设上实现了突破。
  我市实施科技人才赋能“十百千”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每年组织一批高层次人才赴10家科技领军型企业、100家高新技术标杆型企业、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合作,帮助企业确定技术需求、开展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目前已引进24所高校院所的60名高层次人才到我市科技型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构建人才梯次培育体系,深入实施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培育计划,评选一批市级创业人才予以扶持。举办“中国德州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系列活动,吸引优秀人才及团队来我市创新创业,形成从初创到领军的多层次、宽领域人才梯次培育体系。
  “我们通过政策引才、项目聚才、环境留才等方式,引导企业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持续优化引才留才用才优良环境,加快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为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耿欣表示。今年11人通过泰山产业人才评审,9人入选了省“海外工程师”,引进外国专家48人。全市省级以上重点人才达到1876名,318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深度合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造科创强引擎 建设创新型城市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