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以实施生态工程、加强系统治理为抓手,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守护碧水蓝天 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董天力 本报通讯员霍林志 楚会会

我市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记者刘振兴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5年来,全市上下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持续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显著成效,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更加生态宜居。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每天清晨,到乐陵市冀鲁边湿地公园骑行“打卡”,成为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的一大乐趣。蓝天白云下,贯穿湿地的自行车赛道,与临近的万亩枣林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绘就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生态画卷。
  碧水蓝天、绿树环绕、满目皆景,是德州百姓对环境改善最直观的体会,也是生态获得感、环境幸福感逐年提升的生动写照。
  1974年4月,德州地区环境保护办公室成立。1988年10月,德州地区环境保护办公室升格为德州地区环境保护局。与此同时,环境监测监察机构相继成立,开展空气、水环境质量监测,我市环保事业有了专职机构和人员。1995年德州撤地设市,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崭新阶段,提出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的重大决策,努力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9年1月17日,德州市生态环境局挂牌成立。新成立的生态环境局整合了以往分散在各部门的生态环保职能,壮大了生态环保力量。如今,我市在市级层面成立德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主任制”,下设14个专业委员会,明确了主要职责和工作规则。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实行实体化运作,建立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形成了从源头到末端,精细化管理的闭环治理模式,逐步构建起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大环保”格局日趋完善。
  多年来,德州交出了环境治理的亮眼成绩单:相较于2020年,我市2023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8.7%,PM2.5浓度改善15.4%,PM10浓度改善12.9%,SO2浓度改善23.1%,优良天数比例增加了1.5个百分点。今年1至9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2.2%;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改善11.9个百分点,优良天数比例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1。2023年水环境质量指数5.28,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较2020年改善23.81%。
  科学精准治 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综合治理是一场动真碰硬的“刮骨疗毒”,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坚持科学谋划、靶向用力。
  1991年至1995年期间,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污染问题逐步显现。1996年至2002年,我市环保工作实现了“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目标。至2000年9月,“一控双达标”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国家下达的12项总量控制指标提前两年完成。先后取缔年产5000吨以下小造纸厂42家,关停万吨以下草浆造纸生产线4条。我市环保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近日,走进景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干净整洁的厂区、设备先进的生产车间让人眼前一亮。“喷漆生产线是景津装备污染物排放的重点工序,我们在该工序的废气治理上紧盯国际先进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投资3500万元用于喷漆废气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力求产品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景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兵介绍。
  景津装备的变革折射出我市生态环境治理方式的优化。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我市着力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十三五”期间争取各类污染防治资金16.3亿元,取消建设项目环评登记表审批,推行自主备案和自主验收,实现企业“零跑腿”。压减承诺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下降82%。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市县同权”,确保关联事项在同一层级“一链办理”,推动“一次办好”提速增效。
  今年,我市引入“一市一策”专家团队,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完成31家低挥发性原辅材料替代企业现场核查,开展VOCs专项帮扶检查和县市区交叉检查帮扶,整改问题500余个。对中心城区及周边各县市区不间断开展无人机飞航,通报督办整改各类扬尘问题1300余个。联合住建、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冬春季水质保障提升行动,围绕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生态补水、发挥人工湿地净化功能等11个方面,对影响河流水质的隐患进行摸排,共发现并整改完成232个问题。
  秉承生态优先 推进产业逐“绿”向新
  “十一五”以来,总量控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实现了由软约束向硬约束的转变。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我市已逐步形成了以排污许可为核心、总量减排控指标、清洁生产促转型、减污降碳推增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总量控制体系,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由分散化、粗放化、传统化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创新化的跨越式革新。
  经过“十三五”持续攻坚,我市提前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巩固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监管”核心地位,形成了管理部门“依证监管”,持证单位“自证守法”“依证排污”的良好局面。
  “十四五”以来,我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质量同步提升。分别承担了国家级园区和行业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国家和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试点、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试点。全市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物累计减排10546吨、5955吨、11712吨、1217吨,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如今,景津装备、格瑞德集团、福航新能源、正朔环保等8家企业成功入选全省环保产业百强。
  “以景津装备、格瑞德集团、福航新能源等为龙头的生态环保产业集群,通过推进清洁生产,不仅节约了资源和能源,还实现了污染物减排,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岳红星介绍,我市坚持生态优先,依托生态园区建设,大力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目前,德州高新区、乐陵循环经济示范园、齐河经济开发区等7个园区获批建设省级生态工业园,其中,德州高新区和乐陵循环经济示范园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正式命名为省级生态工业园。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岳红星表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守护碧水蓝天 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