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突破“吨粮田”,迈向“吨半粮”——
粮食产量“高位护盘”的德州经验


农民喜获丰收


玉米机收减损促增收



金秋豆飘香,机收大豆忙






大豆玉米“搭伙种”一地双收好“丰”景


本版图片记者王志伟郭庆萍刘振兴杨戈孙耕姜伟路龙帅摄


  

□本报记者邓静本报通讯员桑冬冬刘书喆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对夏粮总产增加贡献较大的市进行通报,德州以全省第三名的成绩获得表扬。今年我市小麦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
  田野间,伴随着玉米进入灌浆成熟后期,又一个丰收季即将到来。德州是全国五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至2023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粮食“二十连丰”的意义何在?德州何以创造“二十连丰”的奇迹?“二十连丰”之后应如何保持粮食安全?
  以改革思维、创新举措求突破,我市创造性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通过3年的探索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效,粮食生产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十连丰”的德州标杆
  粮食生产始终是德州的一面旗帜。至2023年,德州粮食实现“二十连丰”。丰收成绩单背后,不光是五谷丰熟的喜悦,也是近年来我市粮食站稳150亿斤台阶的底气,更是德州粮食高产创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
  粮食高产创建,这一发端于德州的粮食生产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9年,德州成为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粮食高产创建“德州模式”推广后,带动了全国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是在全国粮食产量提升进入瓶颈期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意义尤为深远。
  建国初期,我国粮食总产1亿吨,至1978年达3亿吨,2007年达5亿吨。粮食产量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极其不易,尤其越往后,难度越大。
  2007年国家提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也就是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增加1000亿斤。
  2011年,粮食高产创建“德州模式”在全国推广,产生了极大的辐射带动作用。2011年至2015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年增长百分比分别为3.2%、2.1%、0.9%、2.4%;期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年增长百分比分别为0.57%、0.68%、0.68%、0.55%。
  数据显示,粮食产量增长百分比远大于种植面积增长百分比,这说明,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靠单产,而单产之所以大幅度增长,粮食高产创建功不可没。
  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性地实现“十二连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多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此后,全国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粮食安全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
  发挥优势建新功,2021年秋,在农业农村部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德州市拉开了“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序幕,明确利用5年时间,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在全国建成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带动全市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3年间,德州在粮食生产工作机制、组织形式、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粮食生产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至2023年,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二十连丰”表明,德州粮食产能日益稳固,这些是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灾害多发重发等背景下取得的。德州用自己的探索表明,粮食高产稳产有规律可循、有经验可鉴。
上下联动重农抓粮
  德州的小麦、玉米曾分别创下亩产800公斤、1100公斤的高产纪录,但这些纪录均诞生在小田,从小田高产迈入大田高产,并不容易。建立上下联动的重农抓粮机制尤为重要。
  临邑县翟家镇孙汉服村走出了山东省首位粮王——孙丰忠,他曾经夺冠的地块也是今天该县“吨半粮”核心区所在地,是书记责任田。12年前,这块田是“省长指挥田”。今天,田边矗立着“书记指挥田”的大牌子。
  如今粮食生产实行党政同责,在德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人人有责任。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高产区、市抓核心区,四级书记一起抓,起到了示范带动效果,各项增产增收措施也得以在基层落地落实。
  重农抓粮责任主体的升格和明确,引导各地树立起这样一种强烈意识:重农抓粮不只是农口的事、政府的事,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要把粮食安全作为“一把手”工程,党委和政府一起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不断完善的强农惠农政策激发了老百姓的种粮积极性。近些年,不少村里的闲散地,甚至房前屋后,但凡能种的地方,老百姓都会种上粮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农户备受鼓舞。
  “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完全成本保险、粮食最低收购价……国家不断加大惠农政策供给力度,我愿意把粮食一直种下去!”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说。
  “种10亩地是种地,种100亩地是经营。国家给了好政策,咱就得努力经营,多打粮多收益。”善于经营的魏德东,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做到节本增效。为了带领农户共同致富,他成立德州富益民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深耕责任田,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种粮有了主心骨,专家、农户“长”在地里,全市上下对粮食生产的重视程度、抓粮食生产的工作力度空前。
向良田科技要产量
  粮食连年丰产丰收后,挖掘粮食产能新潜力、培育粮食生产新增长点,必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
  上世纪60年代,德州盐碱地众多,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依托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等平台及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禹城市用科技驱盐化碱,打响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的第一仗,保卫了粮食安全,相关经验成为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的典范。
  始自盐碱地改造的农田治理,如今正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迈进。
  建设高标准农田,我市有基础、有底气。
  以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为代表的农业试验示范,在德州形成综合配套、切实可行的农田治理模式,同时,成功探索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统筹、部门协同,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集中示范、整区域推进的经验做法,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路径借鉴。2023年,德州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全国首批高标准农田遥感监测试点市。
  历经盐碱地改造、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德州200万亩盐碱地中,190万亩蝶变为沃土良田。
  目前,德州成功创建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试点县5个,已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7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1%以上。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耕地地力提升工程,核心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达16.71克/千克,高出一般地块0.3个百分点,为粮食高产稳产打牢了基础。
  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重大机遇,锚定完成8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创建目标,德州正积极构建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格局。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
  如今,奔走在田间地头的是一大批专家型种粮能手。夺得两届市级粮王的临邑县翟家镇种粮大户段希林即是其中之一。
  段希林的微信里,置顶的是翟家镇“吨半粮”云上专家顾问团交流群。群里活跃着近90个微信好友,60%是种植大户,其他40%以农业专家为主,包括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吉旺、石玉等。在粮食生产的关键节点,微信群响个不停,什么时间浇水?上什么肥料?如何防范虫害?农户把各种问题一股脑儿抛在群里。专家像医生一样,一一开出“药方”;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还组成线下专家智慧团,随时为粮田提供管家式服务。
  线上请教、线下实践,段希林掌握了不少种田的“门道”,他的农田也成了高产稳产技术集成应用的典范。
  在以段希林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吨半粮”核心区深入推广深耕、配方精准施肥等技术,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肥料。核心区供种、深耕、播种等“六统一”技术覆盖率100%;济麦22、良星系列等高产优质品种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80%以上。
  提单产,种子至关重要。为此,我市以陵城区、宁津县等制种大县为核心,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抓好新品种繁育推广,核心区实行种子精选分级,保障供种质量。市农科院围绕“品种改良、土壤有机质提升”两大核心要素,主动对接全国大院大所,引专家、引品种、引技术,实施集成、创新、攻关、示范。在每个县市区建设高产创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展示区。
  科技加持下,德州粮食生产由“高产创建”向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优化升级。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粮食产量“高位护盘”的德州经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A5 版:丰收节专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