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修复师冯若群——
巧手再现 古籍芳华
□文/图本报记者孟志远本报通讯员张欣欣

冯若群修复古籍


修复完成的经书


为修复好的古籍贴书签


  “这本书遭受了虫蛀和酸化,一页最多的有上百个洞,得先将分散的书页重新折页、码齐后,再按照原来的装帧方式复原。”8月8日,33岁的齐河古籍修复师冯若群正在工作室修复一本受损较为严重的明代汲古阁刻本《郎顗襄楷列传》。她选用了纸浆修复的方案,把配好的补纸打成纸浆,用滴管等工具将纸浆补到窟窿里。
  冯若群的工作桌上不仅摆放着镊子、刷子、压书板、剪刀等常规工具,还有现代压平机、纸张厚度检测仪、酸碱测试仪等先进仪器,她笑称这里是残旧古籍的“手术室”。
  修复古籍是个复杂繁琐的工作,要先对纸张进行无损检测,了解其年代、装帧形式及损坏程度,随后制定完整的修复方案,逐页清洗杀菌、寻找匹配的修补原材料,最后再进行修补、压实、装订,整个修复流程包含几十道工序。但冯若群乐在其中。修复过程中,她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持书籍的原始面貌和装帧特色,故而根据损坏程度,一本古籍的修复时间少则一周,多则几个月。“看着那些曾经残破不堪的古籍在自己的手中焕然一新,觉得成就感满满。”冯若群说。
  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冯若群坦言,她从小喜欢画画、设计制作艺术品,所以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了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大学期间,听老师讲解古籍修复知识,才真正了解了这个行业,并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参加国家图书馆组织的古籍修复进修班时,认识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导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邱晓刚,之后便跟随他学习古籍修复技术。作为冯若群在古籍修复道路上的引路人,邱晓刚一直教导她:“古籍记录着历史变迁与文化演进,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修复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自此,冯若群不仅有着对古籍修复的热情和兴趣,更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
  从2012年进入古籍修复行业至今,冯若群已修复过几百本古籍。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她修复过一本万历二十七年的《宋史》。翻开书页时,发现其中夹着一片年代似乎极为久远的树叶,让她十分惊喜,仿佛穿越到了400年前,听到了历史的回声。
  修复古籍之余,冯若群还通过拍摄教学视频、制作教具教导学生等方式,积极推广古籍修复,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这项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来。在她看来,古籍修复虽然是一个小众行业,却也是在历史磨炼中形成的独特技艺,一代代古籍修复师以妙手匠心,不仅修复了历史的残痕,更赋予了古籍新生命。他们不仅是在修复纸张,更是在传承与弘扬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择一事、终一生,像一代代前辈们一样把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也成了冯若群为之奋斗的目标。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巧手再现 古籍芳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