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打好集成改革“组合拳” 汇聚现代化强市建设澎湃动能

位于天衢新区的德州市体育公园目前已投入使用。记者 杨戈 摄


5月1日,天衢新区房产超市开业,可“一站式”了解全区房源。记者 郭庆萍 摄


  

(上接1版)依托12条产业链,德州实体经济在“双招双引”上强力起势,在技改提升上加速成势,在智改数转上全面聚势。从2021年至今,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始终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连续3年入选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中国数字城市百强市。2023年,84项产品产能、市场占有率列全国第1位,43项制造工艺全球领先或国内首创。其中,17项产品产能、市场占有率列全球第1位。
  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资源要素的强力支撑。4月30日,经省政府批准,德州理工职业学院正式成立。这所能容纳近3万名学生的新学校,2023年曾被融资问题困扰。关键时刻,我市推出“金服制度”集成改革,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协调多家银行共同为学院办理了银团贷款业务。
  资金是项目建设“生命线”,是实体经济的血脉。2023年,德州在全省首创“金服制度”改革,推动企业融资工作由个别协调、个别解决向规范化、制度化解决转变,有效促进全市金融投放。目前,已累计为491个企业(项目)解决融资126.8亿元。
  近三年,围绕打破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壁垒,补齐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短板,我市大力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集成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探索推出一系列有利于要素集聚的体制机制。
  聚焦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我市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集成改革,全市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9人、省泰山人才工程35人,选派“科技副职”“科技副总”“假日专家”328人,集聚大学生3.5万人。
  围绕破解资源制约瓶颈,我市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力开展新能源综合利用集成改革,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分布式光伏并网运行工作的通知》,实现分布式光伏“应接尽接”。在全省率先推广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替代,有关做法获生态环境部肯定。截至5月底,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842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71.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58.7%,居全省第一位。扎实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集成改革,建立水资源集中统一调度、取用水定期通报、用水控制预警“三项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供水管理服务到户改革,全市总用水量连续十年未超控制指标,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齐河县豆腐窝灌区入选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宁津县入选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均为全省唯一。潘庄灌区成为全国首批8个“灌区水效领跑者”之一。
  如今,从保障土地供应、健全科技支撑、推动绿色发展……全市资源要素利用水平朝着“人”尽其才、“地”尽其值、“货”畅其流、“物”尽其用、“财”尽其力的方向持续优化。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德州的集成改革不仅在工业领域建功,也在农业领域见效。
  2021年9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集成改革,通过集成力量、模式、要素、政策“四大粮策”,建设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2023年,粮食总产156亿斤,增长1.8%,102万亩核心区地块达到“吨半粮”创建目标,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同时,创新“管地护地增地”模式,2023年底全市耕地面积较2020年增加16万亩,连续24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数量比“十三五”时期增加33万亩。
  保障粮食安全,还要耕好节粮减损“无形良田”。2022年,我市启动全链条节粮减损集成改革,聚焦粮食收获、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全链条,集成实施颗粒归仓、微损存储、低耗运输、粮尽其用、文明餐桌、节粮家风“六大行动”,构建起“收储运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体系,实现开源与节流并重、减损与降耗并行,全方位保障粮食安全。
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近日,位于宁津县的山东罗赛罗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正在实施无人化健身器材零配件生产项目。这个2024年的市级重点工业技改项目,曾因项目区内的有线电视杆难以迁出,一度影响建设进度。相关部门负责人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帮企业协调解决了难题。
  小小电线杆,折射营商环境大变化。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体。高质量发展,不仅要集聚资源要素,更要以改革优环境,让企业家心无旁骛谋发展。
  围绕这一目标,我市陆续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等集成改革,打出一系列改革创新“组合拳”。
  在全省率先探索“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改革推进模式,累计推出“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157个。不断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集成改革,全面构建部门协同、整体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市场主体服务新模式,累计为12万家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牵头组建沿黄9省区黄河流域产业技术创新中试基地联盟,搭建全国首个“黄河流域政务服务通办圈”,与6个省(自治区)20个城市172个县实现政务服务跨域通办。
  服务做“加法”,审批做“减法”。
  我市建成国内首个地级市国际化政务服务专区,发布全国首部政务服务信用应用政府规章;在全省创新开展五零登记一体化改革,建成全国首个“清税证明材料”传输平台,累计为4900余家个体工商户减免各类费用1300余万元;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打造“主体最全、范围最大、应用最广”的“免证办”服务体系……2023年,全市新设市场主体10.27万户,同比增长40.58%,居全省第3位。在2023年度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德州从2022年度第79位跃升到第19位。
  企业发展离不开一流的载体和平台。
  近两年,我市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集成改革扎实推进。通过突出主责主业,在开发区员额管理、权责清单、社会事务等方面集成创新,全面梳理全市开发区权责清单并完成备案,全过程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集成改革,省级以上重点区域全部实现“标准地”出让。2023年度全省开发区综合考核,全市5家开发区入围“一等”,创历史最好成绩。
  民营企业要发展,国企改革也要持续深化。我市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集成改革,通过整合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经营体制改革及市管国有企业中层管理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动态调整市属国企主业及培育业务,国资国企监管能力和运营水平全面提升。
  如今,围绕激发企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我市的改革举措已经从生产端延伸至消费端。
  通过深化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集成改革,我市制定《关于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在全省率先推出汽车促消费补贴政策,出台优化消费环境8项措施,吸引周边来德州购物、游玩、就业、买房。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家电促消费先进市。2023年,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1709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3亿元。周边城市来德消费额占全市消费总额的30%至4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加码”群众幸福感
  摆线、接线、焊锡……6月18日,走进庆云县庆云镇“共富工坊”电子产品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计件收费,一天赚100多块钱不成问题,还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说话间,工人张海平很快完成一个电子线束件。
  “共富工坊”是庆云县依托基层党组织,为群众开拓的就业致富新路子,通过与企业开展长期合作,将项目、生产线、设备下沉到村,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2021年,我市实施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通过系统集成27个部门的相关职能,推出公益性岗位开发、劳动力技能培训、创建“返乡创业园”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破解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和障碍。
  其中,仅城乡公益性岗位一项,全市就累计开发10.8万个,已帮助7.9万名劳动者实现“家门口”就业。建立乡镇就业创业服务中心134个、村级就业服务站4988个、设立村级就业信息员8160名,智慧劳务信息平台实现全覆盖,累计收集相关数据210多万条。目前,全市农村就业人员达249.6万人,占总量的86.6%。典型做法获评2023年度中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并在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单篇刊发,作为典型经验全国推广。
  群众的“呼声”,就是改革的“哨声”。近三年,我市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关心什么、改革就推进什么”,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打造民生“升级版”。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要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
  ——坚持就业有策,我市不仅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集成改革,还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力推进全国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试点建设。同步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自2021年以来,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4万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市新增城镇就业每年保持在6万人左右、累计新增20.7万人。
  ——坚持弱有所扶,我市实施“共富型”社会大救助集成改革,以“1335”为主要架构,将改革涉及的15个职能部门43项救助措施、17项社会福利和36项社会保险全部纳入大救助平台,汇集22个部门的46项、2100余万条数据,打通各类救助政策壁垒,实现“蜂巢式”救助向“莲藕式”救助转变,构建起“政策大整合、平台智能化、网点全覆盖、队伍齐配备、保障强有力”的社会大救助体系。累计实施各类救助454.3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5.4亿元。获评2021年度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坚持病有所医,创新实施“三医联动+中医药”集成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异地住院、门诊统筹、门诊慢病医保联网结算镇街全覆盖,获得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全省唯一。在全省率先推行门诊“先看病、后付费”舒心信用就医模式,率先上线运行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合作,对市人民医院整建制托管,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12个县市区建成县域医共体17个,其中紧密型医共体超过70%。建设德州“云影像”平台,形成“基层拍片、县级审片、市级复核”三级影像分级诊疗新模式,累计完成三级会诊9.2万例,为基层群众节省费用2000余万元。2023年,省外来德就医9.3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352%。
  ——坚持住有所居,探索实施房地产开发项目全周期、全流程、全要素“三全”服务集成改革,通过建立市级服务指导组和首席服务官制度,变事后监管为事前事中服务,扭转先违规后整改的被动局面,确保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全面推进不动产“带押过户”系统集成改革,创新“新旧抵押权分段”“抵押权变更”“双预告登记”服务模式,持续提升存量不动产交易便利度。截至5月底,累计办理住宅类“带押过户”业务493笔,涉及金额2.29亿元,有力激发了存量房交易市场活力。
  改革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持续近三年的集成改革,我市找准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的“切入点”,把准一切为了人民的“出发点”,瞄准一切依靠人民的“着力点”,踩准一切惠及人民的“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百姓利益相关的大小事。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筑牢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临邑县德平镇居民许玉娇,最近计划新开一家公司。按规定,她需要办理劳务派遣许可、营业执照等相关证明证照。令她没想到的是,如今这些证照在镇上的行政审批服务分局都能办理。
  “德平镇是离县城最远的镇。以前这些手续必须得去县城,如果资料带不全还得跑两三次。如今能在‘家门口’几分钟拿证,太方便了。”拿着刚办好的手续,许玉娇说。
  证照高效办结,得益于“县镇同权”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入。围绕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市持续创新举措、探索路径,从开展“县镇同权”和镇街底线集成改革,到放大“陵县做法”推进基层治理集成改革……一系列务实有效、系统集成的改革措施相继落地。
  为民服务是基层治理的第一要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202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县镇同权”和镇街底线集成改革,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打通基层服务“最后一公里”。
  依托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我市以10个中心镇为首批试点,挂牌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分局,下放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210项行政许可事项和90项公共服务事项,推动审批资源再下沉、辐射范围再扩大、服务能力再提升。以临邑县德平镇为例,目前该镇已实现545项审批事项和172项便民服务事项直接办理。
  随着“县镇同权”改革的持续深化,各中心镇审批服务办理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同时,10个行政审批服务分局可辐射周边76个镇街,占全市镇街总数的57%,“15分钟政务服务通办圈”逐步建立。为有效破解基层治理“看得见却管不了”的执法瓶颈,我市以中心镇为重点,进一步做实做强镇街综合执法办公室,将公安、司法、生态环境等10多个部门的1500多名执法人员下沉到乡镇,真正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打通基层执法“最后一公里”。
  完善基层治理既要解决好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问题,也要让基层群众有效参与到共同治理中来。
  从“信访大厅建在县委大院”,到“把信访大厅‘搬’到群众身边”,从“大厅在大院、干群面对面、问题不出县”,到形成“干群面对面、诉求依法办、问题不出县”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新模式……近几年,我市积极开展放大“陵县做法”推进基层治理集成改革,推动“陵县做法”从一县之地上升到市域层面,从工作方法拓展为治理经验。
  市委政法委牵头抓总做好群众工作,建立市群众工作服务中心,在24个市直部门设立群众工作科、10个市直部门设置群众工作专岗,40个市直部门明确专人负责群众工作。同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建设的意见》,建成1个市级、12个县级、134个乡镇级矛盾调解中心,推动综治、矛盾纠纷调解、信访接待、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中心成建制入驻,做到群众诉求“前端”一站式受理、“中端”一键式分流、“后端”一揽子调处。
  基于这一集成改革的持续深化,我市已建成“12345+信访窗口+社会治理+作风管理”社会稳定动态感知平台,形成解决群众诉求闭环运行机制。创新网格化区域品牌培育机制,县市区每年确定一个“书记项目”,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在全省率先建立12支县级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队,促进信访问题“事心双解”。市中院被确定为全国“道交纠纷一体化深化改革试点”。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的建设是做好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2020年起,我市创新推进村党组织“跨村联建”集成改革,建设农村区域党建联合体746个,制定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实施共建一处村民议事厅、矛盾调解室、道德评议庭、新风公益基金、纪检监察站“五个一”治理联动工程,共商共议联建村事务480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2100余次,对900多个联建项目开展跟踪式监督。聚焦“一老一小”民生需求,建设幸福食堂、幸福学堂等党组织领办服务项目530处,辐射服务留守人员4600余人,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显著增强。同时,抓住人才这个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实施“雁归兴德”工程,建立“能人回引指数”评价体系,累计回引能人4596人。实施“红色物业”“红新向党”“红色速递”等工程,全域推进社区“幸福家园”建设。
织密责任体系狠抓改革落地见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改革抓落实,要求“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有钉钉子精神,落实落细改革主体责任”。
  德州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担责,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健全抓落实工作机制,形成以上率下、协调联动抓改革落实的大格局。
  围绕加快推进改革任务落实落地,我市自2021年起构建形成“1+5+N”系统集成改革推进模式。“1”即建立一体化公共数字平台,通过数字赋能促进各领域改革提质增效;“5”即政策、制度、平台、试点、经验五方面集成改革;“N”即统筹推进各领域重点改革事项,带动改革整体推进。
  同时,坚持以改革的办法抓改革,不断完善督促推进机制,《全面深化改革约谈办法》《德州市全面深化改革述职评议方案》《市级领导领衔重点改革事项》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一个个抓督导、促落实的办法、制度不断出新。
  2021年,我市结合改革任务,建立了“制定方案、明确任务、实时跟踪、评估问效、整改落实、督察考核”为一体的闭环落实机制。同年,健全完善督导调度机制,通过现场督察、挂牌督办、述职评议等举措,压紧压实责任、倒逼改革任务落实。创新改革背书机制,鼓励改、允许试、包容错,树立“上级鼓励下级干、下级责任上级担”的鲜明导向。
  进入2023年,我市进一步建立“四结合”督察机制,对集成改革事项季调度、半年督、年终考,通过全程督导管控,推动各项改革真落地、见实效。坚持集成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调度就跟进到哪里,共组织改革督察10余次,发现、整改问题30余项。
  2024年,我市创新工作推进模式,健全完善“毕业”调整、滚动推动机制,实施集成改革探索创新型、完善提升型、常态推动型三类运作,实现梯次接续、前后响应、纵深推进。建立清单式管理、责任化推动机制,对集成改革事项开展全面调度和专题调度,推动各项集成改革任务深入开展。适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改革联络员,从专家和受众的角度对集成改革事项进行评议。健全完善系列集成改革奖惩机制,激励各责任部门、配合部门担当尽责,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严密的责任体系和推进保障机制,确保了全市集成改革的扎实推进。从2021年至今,我市累计推出集成改革事项27项、形成制度创新成果70余项,集成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回首过去,我市在改革开放中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展望未来,必将依靠改革开放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德州将继续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创新性、引领性改革举措,执改革之笔、行为民之策、绘发展之卷,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好集成改革“组合拳” 汇聚现代化强市建设澎湃动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