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深化融入 集聚协同发展新动能
——写在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揭牌之际

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重点项目签约现场


  

□本报记者 刘潇 本报通讯员 韩哲 张文智
  6月24日,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揭牌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举行,现场签约2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16亿元。近200名企业家、专家学者齐聚德州,共谋发展。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德州作为山东省唯一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城市,将以创新转化中心揭牌为契机,切实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
高位推动共享机遇
  24日10时许,揭牌现场人头攒动,受邀嘉宾积极互动,在加深了解中探讨合作机遇。
  北京朝阳园管委会副主任王熙此次前来还承担着实地考察的使命。前期,朝阳园与天衢新区已开展合作,计划将国家北方应急产业园一期作为中关村朝阳园飞地园区的承接基地。“通过考察,双方将进一步商谈具体合作事宜,争取首批项目尽快入园落地。”王熙介绍。
  此前,天衢新区专门设立了驻京招商团,由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带队,与朝阳区和北京中央商务区分别签订协议,开展战略合作。天衢新区主动抓好对接,集中优势做好项目的引入和孵化,在飞地园区、产业融合、国际贸易、人才交流等多个领域,形成资源供需互联、协同创新发展优势,全力构建环京产业外溢优选地。
  “天衢新区被赋予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成果转化先行区、服务保障先行区的功能定位,相当于德州全面精准对接、主动深化融入京津冀的桥头堡。”市委常委、天衢新区党工委书记祁小青表示,天衢新区目前已成为德州与京津冀城市科技协作、产业协同、绿色食品供应、多元人才互通方面的前沿阵地。
  不仅与北京两区达成合作,德州在融入京津冀上已建立一套跨区域合作机制:与雄安新区签署了《全域对接协同联动战略合作备忘录》,深化产业协作、产学研、人力资源等9个方面合作;加入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打造京津冀鲁一体化服务圈建设机制,联合京津冀25个县市区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域通办”“跨省通办”。
产业协同共赢发展
  “深化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合作,有助于激发内外驱动力,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系统。”山东省驻京办党委副书记兼省委在京机构人员工委副书记尚胜波认为,近年来,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德州发挥了产业互联、政策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等方面的优势,协同效应不断显现。
  揭牌仪式上,总投资116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签约,正是德州深化与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的生动写照。热喷涂材料产学研合作项目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典型代表,项目投资方——北矿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总经理候玉柏坦言:“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有强大的科技转化、产业服务、人才培养功能,来德州发展,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此次备受关注的还有离享未来(天津)公司投资的二期扩产项目。“一期入驻国家北方应急产业园后,主要做研发和小规模试生产,目前运行顺利、发展良好,所以我们继续选择与天衢新区签约扩产。”项目负责人胡小龙介绍。
  长期以来,德州以产业协同为核心,聚力对接引进央企强企,截至目前,累计承接京津冀投资项目831个,到位资金846亿元。像中国建材、中国有研等央企强企相继落户;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设立的中机寰宇(山东)车辆认证检测机构,是全省唯一专业开展新能源车辆检验检测业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如今,德州通过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构建了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打造了12大主导产业集群。
科技提质共创未来
  “借力京津高端科创、智力资源,积极引进京津冀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才能塑造德州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仪式上,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王宝立表示。
  当日揭牌的博德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能级平台,于去年6月备案成立。作为院士工作站主要研发人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朱远志,现就职于北方工业大学,在生物材料领域有着丰富研究经验。
  “双方合作初衷就是创造种类丰富、性能优越的新产品。”在朱远志看来,院士工作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可助力企业走专精特新路线。目前,该站先后设立了德州市牛蒡多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州市组学技术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药新型制剂德州市工程研究中心3个市级平台,研发的新品正走俏全国市场。
  近三年来,德州240家企业与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66个,布局建设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6家,备案省中试示范基地1家,引进转化京津冀科技成果98项。
  眼下,德州通过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构建了聚集项目、人才、技术、资金等多要素的平台矩阵,具体包括科创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孵化载体三大类。同时构建了校企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智力共享共用、对接交流多方联动四大体系,形成了“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德州”的科技协作模式。
  此外,德州还将科技创新的触角向京津冀地区反向延伸,以在北京市海淀区设立的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为例,目前已吸引清华、北大、中科院等37个科创人才项目签约入驻,集聚院士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00余人,19个项目在德州转化落地。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深化融入 集聚协同发展新动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