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韩振国:我与家乡“双向奔赴”
  

□本报记者高玉梁
  17岁,怀揣梦想进京,在顺义租下一间逼仄的门面房,开启创业之路。从走街串巷到品牌区域总代、农产品批发,35岁时成了年营收上亿元商贸公司的总经理。
  1977年出生于夏津县田庄乡陈庄村的韩振国,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儿,在京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打拼几十年,韩振国最为自豪的就是在家乡投资创立了夏津中贸农产品综合商贸园,这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在北京创业的日子,最是难忘。尝过那种艰辛,才知成功的不易,也更珍惜当前在家乡的发展机遇。”5月16日一早,韩振国召集公司相关负责人商议商贸园二期项目招商事宜,眼看着园区规模不断扩大,韩振国不禁回想起事业初创时的经历,感慨良多。
  时间拨回1994年,当时夏津不少人外出经商,“南王香油坊、谷庄百货郎”,这一俗语在当地广为流传。17岁的韩振国看到本乡谷庄村的村民去北京、天津做小商品批发赚了钱,也萌生了去北京闯荡一番的念头。
  这一年,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韩振国跟随北漂大军来到繁华都城,在北京顺义开了一家批发小百货的商铺。然而开张之初,信心满满的他即遭遇当头一棒——生意惨淡、门可罗雀。
  “守着铺子等不来生意,于是,我每天一早就出门,走街串巷找商户一家一家推介。”韩振国说,一天忙下来累得回到住处倒头就睡。凭着一股子韧劲儿,韩振国赢得了不少商户的认可。只要客户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送货上门。
  奔忙之中,韩振国发现,商户们普遍使用的人力三轮车送货范围有限,装货量也很少。于是,他把省吃俭用攒了两年的收入一股脑儿拿出来,买了当时他所在市场上的第一辆四轮货车。有了货车,韩振国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客源越来越多。也从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逐步发展成了五六人的小团队。
  不满足于只给小商户送货,韩振国开始南下广州等地,与品牌商谈合作,争取区域代理资格。1997年,韩振国代理的品牌成功打入北京当地商超。此后的10多年里,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2012年,随着商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韩振国开始考虑转型。他发现,北京农产品市场需求大,有良好发展前景。于是联合几个老乡,成立了北京中贸德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业务由原来单一的小商品批发销售,拓展到农产品批发、仓储和冷链物流,企业很快步入发展快车道,年营收上亿元。
  韩振国的贸易做得风生水起,家乡人也一直在关注着他。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甫一提出,夏津县政府敏锐抓住先机,瞄准北京市场优势和夏津产地资源优势,赴京邀韩振国回乡发展农产品商贸园。
  “家乡水土养育了我,我愿尽己所能为家乡建设添把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与德州搭建了桥梁纽带,回乡发展正当其时。这是我和家乡的一场‘双向奔赴’。”韩振国说,虽然离家已有20年,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当年他便同夏津县政府达成了合作意向。 (下转A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韩振国:我与家乡“双向奔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