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勇担使命,发挥优势,积极服务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带动多地联动发展——
共赢背后的“协同密码”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远眺


全国电动冲浪板联赛在通州区举行。


北京商务中心区(CBD)核心区


  □本报记者 赵红卫 朱代军 胥爱珍 高玉梁 王志伟
10年,一盘棋、一体化,一张蓝图干到底!
作为北京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阳区、海淀区、通州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定位不同、使命有异。10年来,三区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全局谋划区域,做强区域服务全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探索形成了独特经验。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三区调研采访,沉浸式探寻他们的“协同密码”。
朝阳区

朝阳区坚持“舍”中求“得”,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做“减法”,换来发展新格局
“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为首都发展整体把脉、系统开方。
朝阳区是北京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是北京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经济强区。10年来,朝阳区紧紧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转变发展理念、管理方式,腾退低效产业、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截至目前,已有482家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企业、市场等在疏解中有序退出。
围绕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安全3个主导产业,互联网3.0、数字医疗、光子集成电路等未来产业,朝阳区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全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500余家,占北京市总量的四分之一;北京商务中心区、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中关村朝阳园、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和奥运功能区五大功能区错位、协同、集群发展。
朝阳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的交流合作也越来越多。
设立于北京CBD招商服务中心的“北京CBD—天津港京津协同港口服务中心”,集天津港、北京朝阳海关相关服务于“一窗”,将天津港的港口服务前置到朝阳区,企业可在北京CBD一站式办理天津港港口仓储、运输、代理等综合业务,实现各项业务手续办理10分钟以内完成、集疏运车辆平均作业时长保持在60分钟以内、集装箱货物码头提离作业时长保持在20分钟以内。今年一季度,服务中心完成沃尔沃车辆出口服务超1.6万台。
过去10年,朝阳区已支持、引导1.1万家企业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连续5年举办“魅力京津冀”主题活动,京津冀600余家企业共聚一堂,探讨发展之路;与河北唐山市、张家口市等多地建立教育领域合作关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辖区内360家定点医疗机构、237家定点零售药店实现跨省异地结算,百姓异地就医有了“医靠”。
2023年10月23日,朝阳区人民政府与德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北京商务中心区管委会与德州天衢新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通过打造“生产飞地+”模式,促进金融、商务、科技等领域资源共享。今年一季度,德州市有关部门、县市区与朝阳区相关部门开展常态对接、交流47次。目前,天衢新区拟将应急产业园(一期)作为中关村朝阳园“飞地园区”承接基地,推动“中关村朝阳园(德州)园区”挂牌。
记者手记
下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盘“大棋”,朝阳区积极作为,以“舍”换“得”,充分展现了执行国家战略、勇于自我革新的定力、决心和行动。
朝阳区的“舍”,不仅推动了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带来了合作共赢的宝贵机遇。
德州市与朝阳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双方的优势有效叠加,激发出互惠合作的巨大动能。“九达天衢”德州,在承接朝阳区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具备先天优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应不断创新“生产飞地+”等合作模式,全方位为朝阳区产业转移、非首都功能疏解搞好服务,实现借势能、促双赢。
海淀区

海淀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一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可以支撑一整台汽车的车控、智驾等应用需求;全球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支持百公斤级卫星的“一箭30星”;全球首个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原型“通通”,达到了3-4岁儿童的智力水平……近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在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开幕,诸多“黑科技”体验,让参观者沉浸式看到
“未来的模样”。
全国科技创新看北京,北京科技创新看海淀。海淀区内聚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水平大学37所,国家科研机构106家,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中关村更是被誉为“中国硅谷”。2023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2%,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数连续3年居北京市第一。
10年来,海淀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助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2020年,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海淀区成立。截至目前,已建成或正在筹建多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在京津冀地区重要节点区域进行成果转化。
积极推动产业合作,有序推进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中关村科技园
“阔步迈出”北京,雄安、保定、滨海、曹妃甸、承德等地都留下了中关村企业的足迹。目前,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
在德州,也生长着中关村“带土培植”的“创新之树”。
2015年,作为中关村海淀园在北京之外打造的4个首批试点产业园区之一,中关村e谷(齐河)生命科学城落地,历时9年“拔节生长”,已形成集创业服务、技术转移、投融资管理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在海淀,也有德州为招才引智搭建的“创新之巢”。
2023年,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在海淀区挂牌成立,“零距离”链接首都科创资源。中心运营以来,已吸引北京大学“超分辨显微镜”等34个项目入驻孵化,集聚200余名高层次人才;在我市落地项目11个,总投资14.69亿元。
借力海淀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去年,德州高级师范学校与首都师范大学启动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研课题、教师业务能力提升、基地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已落户德州高级师范学校。
记者手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拥有“智慧大脑”的海淀区,是名副其实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海淀区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持续为京津冀区域输入科技创新动力,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引领标杆。
在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协同是激发创新动力的重要催化剂。对协同发展城市来说,海淀区创新资源的“外溢”,是难得的机遇。中关村e谷(齐河)生命科学城这样“带土培植”的项目落地,充分带动了德州产业聚集。海淀高校资源的共享则能够激发更大的创新活力,结合实际,精准对接这些资源,方能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通州区

通州区坚持承上启下,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以承载非首都功能打造新“一翼”,联通津冀协同发展
北邻大运河,坐落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以“运河之舟”为设计理念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处处可见船、帆、水的元素,1000余件文物、艺术品诉说着从春秋时期运河肇始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历史变迁。不远处,北京艺术中心“文化粮仓”与北京城市图书馆“森林书苑”,共同组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
通州区历史上因大运河而建,也因大运河而兴,如今更被赋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全新定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打造北京新“两翼”。
自2020年起,通州区连年保持千亿元投资规模,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带动城市品质蝶变跃升。
今年1月底,北京市级机关第二批35个部门1万余名干部职工迁入通州区。目前,该区常住人口约184万人,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65万余人。
优质资源要素也加速汇集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近年来已有93家央企二三级公司、61家市属国企及下属企业、460余家金融及关联机构入驻。副中心已经形成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集群。
在副中心,有一处知名胜景:五河交汇。北运河与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在这里汇集。
600多年前,五河交汇处曾是京城东部著名的码头。如今,黄金水道旁金融产业再次兴盛,建成了现代化的运河商务区。截至今年1月,运河商务区已注册22944家企业,其中不乏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的财富管理相关总部。
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旅游产业也强势崛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就是典型代表。
通州整合“三庙一塔”、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核心景点,创建了区域面积7.23平方公里的大型景区,辐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张家湾古镇、西海子公园等北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让古老的运河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以大运河为载体,通州区提出“文化之带、生态之带、产业之带、协同发展之带”四个定位,将京杭大运河通州段打造成副中心最鲜亮的城市文化名片,并加强与运河沿线城市的交流合作。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内,德州黑陶作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特色陈列其中。
与此同时,德州市与通州区之间的项目交流正逐步推进。来自通州区的世纪洪雨(德州)科技有限公司、禹都建筑防水材料(德州)有限公司、山东绿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已落地德州。
记者手记
作为首都新“一翼”的通州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将自身发展与积极承载非首都功能、辐射带动津冀发展的重要使命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立足位于大运河沿线优势,通州深入挖掘运河文化旅游产业潜力,让运河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光彩;在“五河交汇”之地,成功建设运河商务区,新的金融之都即将崛起。
今日的德州,同样以创造思维实施了“两河牵手”工程。这一举措不仅畅通了水脉,更传承了文脉,带动了人脉。深挖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产业相融合,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现代文旅产业强起来,是发展的关键一招,也将实现经济社会更大提升。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共赢背后的“协同密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融观察⑴】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