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昔日的腰站苇编
  

□宫玉河
  古老的马颊河从平原县穿境而过,不但给周边村庄带来灌溉之利、渔猎之便,还因着河道、河岔、湿地、坡堤曾经出产丰茂茁壮的天然芦苇,进而形成了历史上声名远扬、销售甚广的苇编产业。
  历来,平原西南乡的张华、腰站一带的苇编制品,主要是苇席和苇箔,为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主产地分布于马颊河和与之形成夹角的支流——相家河两岸村庄,主要交易地点为腰站。史载,腰站,隋大业年间建村,北宋年间称药家镇。明代,北京至南京驿道过此并设站、铺,改称谭家铺。清乾隆年间,漕粮旱路过此,因地处高唐、恩县城中间站,故又改称腰站。
  作为南北通衢的腰站,古有大集五、十日为市,向称繁华之地。自清朝中叶就冠盖往来,以现货苇席为大宗商品,销路甚畅。京津、胶东众多客商驻此收购,远销东北诸省,收入丰厚,周边数十里,都赖编织生活。上世纪2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间,天下不太平,苇编生意大为萧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苇编作为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重新引起重视。马颊河畔的宋范村,当时有人口360人,90多户,是个中等村。生产队集体劳动模式,社员挣工分分粮食,而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编席成为大部分农民挣取微薄收入的来源。
  编席用料就是河边洼地生长的芦苇,高度2米至3米,经过去皮、破开、泡水、碾轧加工成半成品,再经手工编制成宽5尺、长8尺的席和宽4尺、长7尺的席两种成品。每领席出售价格二三元不等。那时候宋范村村民70%以上的农户以编席为主要副业。
  据介绍,要想成功编成一领苇席,大致有以下过程:破篾子,即将挑好的芦苇,用专用刀具一根根从中间劈开,放置一旁。浸苇子,就是用清水喷在一劈两半的芦苇材料上,待一小时后材料浸软,就要准备把它们轧成苇篾。轧苇篾,就是将浸好的苇子送到专用的“磙场”,按长短一把一把的先后用石磙来回碾轧,直至轧成扁平柔软的苇篾。编苇席——这是真正展现手艺的时刻。从编织一个席角开始,或者从中间编起,随着编席面积的扩大,可以两个人合作编织,一人一半,省去了来回移动的时间,提高效率。撬席,就是把编够尺寸的苇席四周,使用一种专用的工具“撬刀”,将苇篾的末端隐藏压入苇席的背面。完工后,一领四周整齐的长方形苇席就编成了。
  腰站境内,马颊河畔,曾经具有规模性苇编加工的村有20多个,成为当时勤劳朴实的广大农民“土里刨食”之余,再“河里捞金”的不二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平原县供销合作社建立,年收购苇席、苇箔4万至5万领。1958年至1968年,供销部门自新疆年平均调入苇蔑子10万至15万公斤,以满足本县编织所需。所收苇席仍主销东北三省,苇箔多供应当地建房。1976年收购苇席10余万领。1979年以后,因疏通河道、排涝等原因,芦苇产量逐渐减少,直至被清理干净,平原西南乡的苇编产业和名驰遐迩的腰站苇编也随之走进历史。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昔日的腰站苇编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