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向新求质 换道超车
泰安: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石横特钢入选二〇二二中国卓越钢铁企业品牌


山东能源装备集团新泰园区


山东能源泰安港新能源数字陆港产业园项目


泰开电力电子智能改造项目


尤洛卡单轨运输系统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项目


泰山锂谷:肥城锂电依托现有企业打造千亿级锂电产业集群


  

□泰安日报社记者张隆德
  登高望远方可拨云见日。
  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或接近“见顶”。对能耗、煤耗等指标都十分有限的泰安来说,走好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成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突破“瓶颈”、打破“天花板”的必由之路,更可担当经济高质量向上跃升的关键之举。
  近两年来,泰安市准确把握时代背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以新质产能破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无形的空间屏障,走出了一条极具泰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强市之路。
奋力奔跑 构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进入“数字文明时代”,数据这个第五大生产要素对实体经济有着明显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已经成为下一个30年黄金发展期打开的一扇战略性大门。对泰安来说,数字经济不仅是激发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赛道和关键增量,更是赢得新一轮发展竞争的历史性机遇。
  近两年来,泰安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抢抓机遇,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努力在数字时代大变革中抢占发展先机、培育发展后劲。2023年,泰安市正式获批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乘着先行区建设的东风,泰安市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提前谋划设计“长周期、大赛道”产业、前沿引领型产业,加快推进制造模式、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深层次变革,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集群、“雁阵形”产业集群发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积聚澎湃动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泰安市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以及“数转八条”等措施,深入开展“千项技改扩规、千企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创新创业浪潮。新能源产业的“泰山锂谷”,合成生物的润德生物,脑机接口的海天智能,卫星互联网的国星宇航,高性能复合材料的泰山玻纤,以及浪潮软件、泰盈科技、东艺数科、尤洛卡、众志电子、泰山信息科技、纽维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机接口、卫星互联网、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均在行业内取得了一定话语权。不仅如此,这些企业还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做好引领示范、辐射带动,通过“头雁领航”,推动全市数字经济相关企业整体提升。
  围绕新质生产力的产能提升,泰安市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推动数字技术、数据资源等新型要素全面渗透到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同时围绕着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数字化应用规模,整合现有算力资源,合理布局数
  据中心,加快5G基站建设,发展数字经济园区和数字科技产业园,推进新泰科创新区、泰山区泰山数谷、高新区神农智谷“一区两谷”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打造高标准载体。不仅如此,还通过与本地企业加强市内数字化项目合作,为企业提供应用场景,实现了数字应用与数字赋能的双向奔赴、共赢发展。
万象更新 激发活力源泉充分涌流
  眼下,泰安市把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关键之举,实施了一系列数字赋能行动,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赋能发展的新模式在泰安畜牧产业中深入应用,通过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将畜牧养殖管理技术数字化。
  在新泰市天信农牧西营养殖基地,肉鸭智能立体笼养模式实现了通风、加料、饮水、温控、光照、清洁等生产全自动智能控制,从雏鸭出壳到出栏,实现全程质量控制。企业的监控中心对厂区内鸭群生长状况和工人作业情况进行即时监测,一旦发现鸭群状况异常或工人作业不合规,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当日成活率、淘死率、采食量、饮水量、水电费等指标、数字实时反映在大数据云平台管理系统上,不仅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了养殖效益,更实现了肉鸭产品的绿色、安全、可控、可追溯。
  现如今,经过全面数转智改,有数字化加持的肉鸭企业大幅降本增效,工人们实现了穿着西装坐在屏幕前养鸭。通过推进肉鸭种业振兴、智能化立体养殖和规模化发展,泰安市已建成全国肉鸭交易服务平台,在全国首创肉鸭立体智能养殖技术,全市肉鸭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0多亿元,新泰市更是被中国肉类协会命名为中国肉鸭之都。
  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必须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泰安高新区为例,去年该区把输变电设备、矿山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优势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推动其“脱胎换骨”。全年实施工业技改项目91个,其中输变电装备产业已投产技改项目8个,机电与矿山装备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不仅如此,泰安高新区还成立了中国联通工业互联网泰安创新中心,组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发挥泰山数字经济工匠学院作用,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通过一系列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提质增效举措,泰安高新区被列为山东省级工业互联网园区,新培育山东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家、山东省级智能工厂及数字化车间4个、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晨星工厂17家,山东路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面向极端复杂服役环境的高品质柔性加筋材料创新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企业获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试点示范,取得了泰安高新区2024年工业互联网建设领域的第一个国家级荣誉。
  自2023年泰安市出台《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八项措施》等政策以来,围绕产业数字化发展,全方位推进数转智改工作,前十个月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库入库项目384个,工业技改投资和制造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8.7%、28%,分列全省第4位、第1位。截至去年11月末,泰安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3%,居全省第2位,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0.9%,居全省第1位。
  在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上,泰安市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泰山创新谷,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提升技术服务能力,聚合带动“专精特新”以及产业链上各类企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奋力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泰安加速度。
活力迸发 推动量变与质变齐飞跃
  眼下,围绕新质生产力催生的科技革命,就是发展的方向。2022年以来,泰安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就纲举目张,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确定“441X”产业赛道,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高端化工4大支柱产业,新能源、医药及医疗器械、出版印刷、纺织服装4大优势产业和数字经济“1+X”未来产业做大做强。一方面,重点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补链强链,加快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供给由“外生”向“内生”迁移,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其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在这场全方位的变革中,泰安市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贯穿新型工业化建设全过程,积极拥抱新技术,促进制造业同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深度融合,聚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探索着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在这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热潮中,泰安市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压奋进、赶超跨越,深入开展项目策划、签约、开工、要素保障、集中观摩“五大比拼”,晶优光伏组件、吉利远程本途新能源商用车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创造了许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奇迹。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和基金招商的突出成果,华劲锂电正极材料回收修复项目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就建成投产,展现了项目建设“泰安速度”,实现了地企项目合作的新突破,为泰安营商环境树立了好口碑。国内首个高温热媒水球形储罐的项目落地开工,为推动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储能基地、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锂电新材料、智能起重机械、玻璃纤维新材料3家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一。
  如今的泰安正处在厚积薄发、大有可为的发展上升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双向奔赴。近两年来,泰安各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搭建人才链,通过实施“双十”“双百”工程,建立起了与国内外知
  名高校院所常态化交流机制,促进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梳理确定行业领域“卡脖子”问题开展“揭榜挂帅”,集中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以开展“百名专家泰安行、百家企业进院所”等活动,搭建起产学研交流合作的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攻关、促进科研成果在泰安市转化,不断推动泰安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布局,助力泰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面对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产业变革趋势如火如荼,泰安市抓住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难得机遇,创造新需求,开辟新赛道,催生新产业,打造产业发展新生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挺起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泰安:挺起高质量发展“硬脊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他山之石】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