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说书艺人:中华文化的“燃灯者”
  

□朱殿封
  “那庄公游玩出趟城西,瞧见了那他人骑马我骑着驴,扭回头看见一个推小车的汉,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楼层也得分上下,世上有穷也有富的。说是要饱还是你的家常饭,要暖还是粗布衣。远看青山多美丽,那近瞅树木长不齐。十个指头伸出来有长短,树木琅林有高低。那山再高石头多来美玉少,您细留神有真有假有实有虚。劝诸位,没有钱别卖您看家的狗,有了钱千万可别干犯法的。有三条大道在当中间儿走,曲曲弯弯可使不得。……”
  列位看官,你道上面这段话出自哪里,何人所言?它是过去活跃在城乡的说书艺人在开说整本大部头书之前,加说的“书帽儿”。“说书不戴帽,怕你好见笑。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话说……”
  “说书”,在我国可有年头了。按说书艺人的说法,东周周庄王是评书的祖师爷,它源于“击鼓化民”之说。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游说列国,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像“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可算作早期的说书(评书)。1957年,四川成都出土了两件非常精彩逼真的汉代“说书俑”,可以佐证“说书”艺术当时形成雏形。唐代说书叫作“说话”,延至宋代开始流派纷呈,有小说、说经、讲史、合生之分,称之为“小说四家”,各自以演说灵怪传奇、宗教故事、历史故事等见长。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三国)著名,时人形容他的书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自元代说书叫作“平话”,明末清初以来叫作“评书”。书坛上群星灿烂,有位柳敬亭把说书艺术推向了高峰,成为我国曲艺史上最早的出类拔萃的评话表演艺术家。后来的说书艺人将他奉为祖师爷,艺人们收徒拜师,都要先拜柳敬亭的牌位。

  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字葵宇,号逢春,祖籍南通州余西场(现为余西古镇)人,因为“犯事”被通缉,改名换姓叫柳敬亭,浪迹江南市井说书谋生。同代文人张岱撰写小品文《柳敬亭说书》记述:“南京柳麻子,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但他聪明机智,熟读小说,口才过人,他跟从善于说书的私塾先生莫后光学艺,训练说表,习得“养气”“定辞”“审音”“辨物”“揣摸”等法,技艺大进。莫先生初见柳敬亭,认为他是“可塑之才”。一个月后,莫先生看了柳敬亭的表演说:“你说书,已经能够使人欢乐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先生赞叹说:“你说书,可以让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再过了一个月,柳敬亭来到莫先生面前,刚酝酿情绪,作势要讲,就听先生激动不已地说:“你现在说书,还没有开口,或悲或喜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的情绪也不能自主,这说明你说书的技艺已臻化境。”张岱记述柳敬亭说书“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极具气势。黄宗羲说柳敬亭的艺术造诣已大大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了(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艺痴者技必良。说来有趣,柳敬亭说书因入戏太深曾“被过招”。他经常说些武段子,说得眉飞色舞,配合动作逼真,招招式式看上去身手不凡。当时听书的有个武痴,看后很迷柳敬亭的“功夫”,以为遇到了武林高手,便想拜他为师。某日说书收场后,那武痴悄悄跟在柳敬亭身后,他想拜师之前试试老师本事,于是偷袭,出手一拳就把柳敬亭打得哼哼唧唧爬不起来了。
  崇祯十三年,柳敬亭到名将左良玉军中说书,左良玉看他是个人才,留下他帮助办理军务。清军入关后,柳敬亭到南京的南明朝廷替左良玉上下疏通关系,人称“柳将军”。左良玉死后,柳敬亭被通缉,他流亡中重操旧业,游走扬州、南京、常熟等地说书。柳敬亭说书60年,名重一时,很晚才收徒,也没留下什么像样的传人。
  近代说书主要分两种形式,一种是一人只说不唱的评书,一种是两人或多人有说有唱的鼓书。鼓书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北京琴书、河南坠子、泽州鼓书等数十种。说评书的道具有桌椅、折扇和醒木。评书通过叙述情节、描述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法,讲述古今故事。鼓书是通过说唱配以动作表情讲述古今故事。说鼓书的道具有鼓、鸳鸯板(月牙板)、三弦。鼓书二人组合者,说书人身着长衫,或坐或站,一手敲鼓,一手夹板磕打,配合唱腔、道白,说一段唱一段,说唱交替进行,伴有动作表情,另一人弹奏三弦。
  说书艺人综合长期的说书实践,根据书的内容,将其大体分为袍带书、短打书和神怪书。袍带书以名将贤相为主人公,讲述他们反对昏君、抗击外族侵略和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故事。比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等。短打书以清官、武侠豪杰为主人公,讲述他们锄强扶弱、惩恶扬善和济世救人英雄行为的故事。比如:《三侠五义》《小五义》《海公案》《施公案》《永庆升平全传》《儿女英雄传》等。神怪书则是讲述神异鬼怪传奇故事。比如:《西游记》《封神演义》《包公案》《济公传》《白蛇传》《七仙女》等。
  新中国建立以来,说书艺人紧跟时代,开始说近、现代优秀作品,比如《风云初记》《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红岩》《苦菜花》《大刀记》《保卫延安》《创业史》《艳阳天》等等。说书艺人说新书,对人们了解历史、教育后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说书唱戏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说书是嘴上功夫,讲究嘴要利索,嗓门正中,气沉丹田,口齿清晰。所以,说书需要练嘴。行内人士却说,要想张嘴,须先遛腿,练嘴先练腿。这是因为,说话靠肺气,肺活量决定肺气大小,肺活量不够,说书时间一长声音就“拉风箱”。古人云,“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遛腿方式是跑步增强体力,增加肺活量。气足气壮了还要会用
  气,掌握了正确用气,就成功了一半。一般用“吹蜡烛”的训练方法,点一支蜡烛,离开一尺来远,一口气使用匀速且长时间地吹,既不要把蜡火苗吹灭,又要把蜡火苗吹歪了,并要蜡火苗持续保持一个角度。
  同时,练嘴找一些专门训练“唇、齿、舌、喉”的字词句子、绕口令来说,学习发声技巧,用“八、扒、怕、饱、表”五字练嘴唇,只练得嘴皮子吐字真,喷字远,听来脆。练得欣喜之声,宛如翠竹折断,其情致清脆而悦耳;愤怒之声,宛如平地一声雷,其情致豪壮而强烈;悲哀之声,宛如击破薄冰,其情致破碎而凄切;欢乐之声,宛如雪花于疾风刮来之前在空中飞舞,其情致宁静而轻婉;阴柔之声,宛如鸡鸣清朗悠扬,其情致温润而文秀;阳刚之声,宛如钟声洪亮沉雄,其情致刚健而激越;从而达到“高声畅言却不大张其口,低声细语牙齿却含而不露”的上佳声音。
  如果说练嘴皮子是说书的必备“硬件”,那么,在说书过程中讲究的技法便是必备“软件”了。一部书分几十回、上百回甚至更长回数说下来,每一回都要故事引人,高潮迭起,激动人心,上下“回头”接合处扣人心弦。因此,从头到尾说一部书,结构技法上要有梁子、扣子、坨子等。一条主线分出多条支线,多个大故事中套无数小故事(像俄罗斯的玩具套娃),设下许多“连环扣”,适时运用倒插笔讲述故事来龙去脉,有“铺”有“垫”,怎么铺,怎么垫,都在说书艺人的脑子里装着呢。一个故事说到紧要处戛然而止,“这方暂且按下不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如何如何,目的是吊起听众的胃口,“拴住”听众的心绪。收场时设置一个悬念,调动、挑逗、刺激听众,使听众老是有期盼,很想了解“接下来怎样”“到底会怎样”了?让你今天听了,明天、后天还非要来听。并且常常是说书人说罢散场,听书人却泪下千行,因而才有了“说书人是疯子,听书人是傻子”那句话。
  有人说,优秀的说书艺人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厉害的演员,这话颇有道理。说书涉及知识面广泛,天文地理,自然万物,人间百态,社会风俗,都须知其一二。一部书里人物众多,性格各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男女老少、神仙鬼怪,一干人众,说书艺人须记得清,道得明,更要比较准确地把握各方面迥异角色的心理、气场、语气、表情神态等等,通过声音和动作学啥像啥地表达出来,其跨度之大,是其他门类演员难以做到的。许多时候,说书艺人在讲述故事中还恰当穿插画龙点睛的评议,给人以提示、启示、警示、教育,并不使听众觉得突兀,自然而然地接受。如此说来,说书艺人是杂家、民俗、心理研究员和评论员。恰如一首《西江月》词所说的那样:“世间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评述说表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

  说书是口头文学,说书艺人说的书虽然以小说原著为蓝本,又有别于原著,它要求语言口语化、白话化,既形象又生动,通俗易懂,易于流传,不论听书人是男女老少、有无文化,都能听明白,听着有趣味,“带劲儿”。因此,说书艺人对原著有改编,使之案头能阅读,场上能表演。
  说书技法有讲究,大体路数如:说书艺人新到一个地方说书,少不了几句开场白,比如:“各位父老乡亲,鄙人初来贵地说书,还望大家多多捧场;鄙人才疏学浅,说书之中难免会有疏漏,还请大家多多海涵。”
  客套之后唱段小书帽给听众提神儿:“鞭炮一响花轿来,新媳妇坐在花轿里让人抬,肚子里的孩子一个劲儿地踹,新媳妇使劲就把孩子生出来。来到婆家把轿下,忙让怀里的孩子管婆婆叫奶奶。奶奶喜欢得合不拢嘴,心想未当婆婆先当奶奶,这样的好事真不赖。新媳妇说,早知道这样,我把家里的那俩也带来。……”
  说长篇书目开场一般先念诵定场诗,其诗句围绕书中故事而作,诙谐幽默,短小精悍,目的是聚拢听书人的耳目,说书马上进入正本。你听:“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说书艺人说唱中经常使用贯口——用麻利、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表演,贯口语速快,嗓音亮,字正腔圆,流利俏皮,有流转如弹丸之妙,一展“嘴皮子利索”之功力,给人以美感和愉快。你听:“整盔贯甲,罩袍束带,系甲拦裙,周身上下,紧陈利落,噌唥唥,按崩簧宝剑出鞘,晃双掌跳入圈内要解心头恨,拔剑斩仇人。闪展腾挪,蹿蹦跳跃,身形滴溜溜乱转,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往下一哈腰,施展陆地飞腾法,十二字的跑字功,磕膝盖碰前胸,脚后跟踢屁股蛋儿。”
  说书艺人掌握词汇相当丰富,他们根据说书、听书是口耳相传的特点,不但讲述故事情节跌宕曲折,而且对许多场景的表达语言简洁明快。描述英雄人物的英雄气概:“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欢,死而何惧?人得一命,轻如牛毛,人得一名,扬满天下。”“宝剑欲出鞘,将断佞人头,岂为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描述巾帼:“观看这女将,貌美又年轻。柳眉弯又细,杏眼水灵灵。胆鼻樱桃口,牙齿白如银。头戴朝凤冠,朱缨罩顶门。金簪压双鬓,斜插雉鸡翎。悬搭虎豹尾,铠甲穿在身。衲袄红似火,宝镜透光明。背插四杆旗,虎皮绣花裙。宝弓雕翎箭,青锋佩在身。跨匹银鬃马,花枪系红缨。两脚踏鞍镫,轻轻杨柳身。名门巾帼女,上阵好精神。”
  描述风:“狂风大作真是:呜呜直叫,尘土多高。大树低头,小树折腰。越刮越大,地动山摇。河水翻波,三尺余高。房上茅草,随风直飘。鸡犬乱叫,牲口发毛。小船拢岸,大船抛锚。山中走兽,虎啸狼嚎。飞沙走石,四处乱抛。人怕屋倒,鸟怕端巢。往日也见大风刮,哪像今日这一遭。”
  描述雨:“龙神下急令,雷元帅忙行动,云童布黑云,风伯在发疯,沉雷响,云雾生,山摇地动刮大风,先是雨点淅沥沥,接着瓢泼大雨哗哗往下冲。”
  描述明朝长安城傍晚的热闹景象:“卖酒的卖饭的,挑担卖馄饨面的,卖乳鸡的,切肉片的,卖烧饼的带加茶鸡蛋的,炸油条串成串的,水煎包子外带卖绿豆稀饭的。喝茶的赶宴的,还有啃火腿带嚼大蒜的,有吃的有看的,抢劫的端碗要饭的,坑蒙拐骗的,三只手偷你看不见的。唱曲的混饭的,五个钱听一段要给欠的,推车的流汗的,还有叫人打扇的,叫街的气快断的,扯着嗓子喊着老爷太太行善的,聊天的扯淡的,还有喝醉了酒躺在大街上装蒜的。鼻子烂的,骨头贱的,赌博输了靠边站的,兜里空的把气叹的。赶考的住店的,念文章念得天昏地暗的,来衙门口东游西逛闲看的。哎呀,这可热闹透了!但只见: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僧门两道,回汉两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做买做卖,骑马坐轿,推车的,担担的,锔锅的,补罐的,卖针的卖线的,卖葱的卖蒜的,应有尽有。”
  ……

  对于说书艺人来说,过去说书是一种谋生手段。然而,书中有社会历史、时代演变、道德礼仪、人间道义、人情世故、民俗风情,下面这首《评戏评书》歌词,大概写出了说书、听书情趣之一二:“传奇贯古今,故事讲春秋,勾描世间百态,品评戏剧人生,百味千情,妙趣自不同,评戏评书,好书唱给你听。……说书人的嘴,唱戏人的腿,千百年的好故事听了咱不后悔。外练三分钟,幕后十年功,生旦净末说的是老祖宗。冬练三九,三伏也生风……日复一日,一招一式,说唱间英雄豪杰流芳百世。”“听书长智,看戏慌心。”书中事理愉悦心灵,引人学好,教人向善,辨识忠奸善恶,树立家国情怀,因而人们对听说书乐此不疲。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说书艺人为世世代代老百姓提供了一种精神娱乐方式,为世世代代没有条件接受学校教育的亿万民众提供了除识字、算术以外的教育,为中华民族传播了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说书艺人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燃灯者”。
  现代,书籍、报刊等印刷品普及发行,收音机、电影、电视、电脑、手机、网络……文化传播新兴载体发达快捷,戏剧、歌剧、话剧、影视剧、歌曲丰富多彩,加之人们生活、工作快节奏,追逐时兴生活方式,没有了那么多空闲时间,也没有了那种心情。传统说书——评书、鼓书等说唱形式被边缘化,说书艺人后继乏人,城乡已少有说书场,人们听说书,多数是从收音机和电视专题节目频道去找了。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说书艺人:中华文化的“燃灯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柳湖·读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