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好日子 舞出来

崔振江(左二)带领大家在市中心广场表演花杠舞。记者刘振兴摄


为留守老人包水饺


教南屯小学学生花杠舞


  

口述崔振江 整理本报记者芦瑞瑞 王志冕 本报通讯员芦佳华
  3月14日,在武城县老城镇三义村,省级非遗花杠舞传承人崔振江神采奕奕,他戴着墨镜,穿着牛仔裤,现场扭了一段花杠舞,非常有范儿。近几年,他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批次培养青少年学员,还组建了三义村女子花杠队,传承技艺。
  花杠舞是一笔财富,全国哪儿都没有,我们老城镇独一份!
  我叫崔振江,今年65岁。2007年,成为省级非遗花杠舞第五代传承人。多年来,除了务农,主要精力都用来传承技艺。空闲时,也在周边厂里打打零工,收入不高,但日子过得舒心畅快。
“脚步沉,膝微弯,小甩走,大甩转,骑马蹲裆全身颤”
  20岁时,我在生产队当民兵,做保卫,干了4年。当时,花杠舞非常流行,村里的小伙子几乎都会跳。逢年过节,河北很多地方邀请我们去演出。有些地方往返几十公里路,天没黑就出门,回到家已经半夜。中途,很多人放鞭炮拦截,想看表演,大伙就又欢欢喜喜跳起来。
  不知不觉,我也着了迷。别人跳的时候,就跟在后边学、不懂就问。花杠需要两人抬,没人搭伙的时候,我就自己琢磨,把自制的花杠一头搁在窗台,抬着另一头练习。
  没费太大力气,很快就运用自如。花杠舞不能用手扶,只用头、肩、背,靠颤力变换动作。主要技巧有顶杠、转肩、换肩、转背、颤背、蹲步、挖步、轻步等。跳好花杠舞,牢记一句话:“脚步沉,膝微弯,小甩走,大甩转,骑马蹲裆全身颤。”
  1992年,我们受邀参加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秧歌)节,我很荣幸加入到演出行列。演出场地设在沈阳故宫博物院,中外演出队伍上百支,场面壮观,让人大开眼界。
  表演当天,领舞哨声一响,锣鼓喧天,队伍排成“二龙吐须”“转十字”“对杠”“串花”等阵型,再变换成齿形、蛇形、梯形、直形队列,鼓点有七十二番之多。花杠在我们头上、肩上、背上随意转动、颤动,似蛟龙出水、如浪里飞花。4天时间,连演8场,场场爆满。
  回到武城,因为表现出众,我很快成为领舞。其间,带队参加的演出数不胜数。
  2019年4月,潍坊风筝节的展演令我终生难忘。没有固定场地,而是沿街展演,一路走、一路跳,足足撑了5公里。花杠重量不轻,大家体能都达到极限,好在沿街观众热情欢呼,我们一路没泄劲。
  欢歌笑语,边扭边跳,几十年一溜烟就过来了。
在老城镇三义村,男女老少几乎都能跳花杠舞
  1992年,武城花杠舞被《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收录,成为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研究项目。2007年,花杠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成为传承人。2013年,武城县被评为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杠舞之乡。
  这些年,花杠舞的名声越来越大,保护力度越来越强,但成员还是那些老伙计,年龄普遍在五六十岁,需要年轻人加入进来。
  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在镇文化站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起,“非遗进校园”活动办得风生水起。我将花杠按比例缩小,长度从5米减至3米、重量从45公斤减至10公斤,做成适合儿童抬的“微缩”花杠,让非遗走进村里的南屯小学。
  起初,每周一次课,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先从步伐教起,再到杠上功夫,伶俐的孩子一个多月就能学会。一年一个批次,我已经教了5批。他们也经常参加演出,还得过奖。从这学期开始,每周增加一节课,又有30多个孩子报名。看着孩子们好奇欢喜的眼神,我坚信花杠舞一定会代代相传。
  现在的农村,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比较多。我琢磨着,组建一支三义村女子花杠队。我留心观察,很多妇女喜欢在村委会的小广场上跳广场舞。领舞的40多岁,能说会道,舞跳得也好。我把想法告诉她,一来二去,她就答应了。她号召广场舞队妇女成员,一三五跳广场舞、二四六学花杠舞。
  相应的,花杠也进行了改良,长度不变,重量降为30公斤。妇女身体灵活,短时间内就能掌握技术要领。以后再有演出,女子花杠队也能精彩亮相。
  如今,在三义村,男女老少几乎都能跳花杠舞。
白菜花开了,黄艳艳的,多好看
  花杠舞再热闹,也有时有晌,日子还得踏踏实实过。
  跳上花杠舞之后,因为需要经常练习、组织活动,我放弃了外出打工。农闲时,就在村子周边干点零活。
  村里有个小地毯厂,10多年前,我去帮忙盖厂房。每天干完活,把周边拾掇利索再走。老板看我勤快,便雇我在厂里工作,负责拿件、称重、发货。我记忆力强,走过的路记得一清二楚、见过的人也能一眼认出,老板说我是“活地图”,去哪送货都带上我。前两年,厂里生意不景气,我主动提出了辞职。
  前年,我入选了村里的公益岗,防火、防汛、宣传……事事冲在前。别人相信我,我就得把事干好。去年取暖季前,我和村里的网格员逐户排查安全隐患,两天时间走访了700多户,哪家存在冒烟、漏气等问题,第一时间告知维修,个别使用蜂窝煤的,提醒他们多通风……诸如此类的工作还有很多。
  我还有个特长——做饭。年轻时就喜欢,无师自通。只要在家,做饭的活我全包。以前,村里红白事办流水席,东家都会请我当大厨。为了置办酒菜,我常常绞尽脑汁,几天不着家。现在,村里办了“暖心食堂”,需要一位厨师,给村里的老人做顿午饭。村委会第一个想到我,我欣然接受了。
  心里有阳光,生活才温暖。拿做饭来说,虽然没有酬劳,但乡亲只要叫我,我就乐意去。
  当然,这一切还多亏我有个贤内助,老伴特别理解我,性情也随和,不管我干啥都不阻挠。农闲时,她在家接点绣花类的零活,既打发时间,也补贴家用。孩子们都工作了,也挺孝顺。
  我喜欢种花,窗台上这些花都是我种的。白菜切了帮、浇点水就能活,刚刚开了花,花瓣不大,黄艳艳的,多好看。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好日子 舞出来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人物】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