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建设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


  

□本报记者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靳祖鹏
  “这是我国首条介孔微纳新材料示范产业线,是我们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合作引进的,专业从事介孔微纳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创新与应用服务,目前已与多家化妆品企业达成合作。”日前,走进位于陵城经济开发区的山东固立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立建自豪地说。
  像赵东元院士一样,目前有超过1200名来自京津等地的专家分别以“假日专家”、离岗创业等方式来德州创新创业。10年来,我市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区四基地”战略定位,深化改革,精准对接,奏响人才兴德最强音,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近5000人次入选市级以上人才工程。2022年以来,德州市申报入选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64人,柔性引进“假日专家”“科技副总”等457人,新集聚大学生7万人,富有德州特色的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正在隆起。
实施“人才兴德”战略 凝聚发展强大合力
  《实施“北接南融”专项行动推进德州特色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建设》荣获2023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我市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作人才工作典型发言,为全省唯一。
  10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区域人才协同发展,立足区域特点,深入实施“北接南融”专项行动,通过建设“双向飞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区域产业、人才梯次互补和良性互动,实现融合共赢。在2022年5月召开的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我市提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战略叠加、土地空间、综合成本等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区域人才智力资源外溢辐射,全力打造面向京津冀鲁的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专门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推进专班,在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加挂对接京津冀工作科牌子,统筹推进区域人才引育、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各方面协作,将人才工作全方位嵌入区域大战略、协同大格局。
  人才政策不断升级。2015年,德州围绕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出了《德州市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计划》,即人才政策“黄金30条”。2020年,出台《关于实施“人才兴德”行动建设新时代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打造人才政策“黄金30条”升级版。2022年5月,市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人才强市23条”“产才融合17条”“大学生兴德34条”等人才新政4.0版,打造上不封顶的“无框”政策体系。从2015年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到2022年出台人才政策4.0版,市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从每年1亿元提升至2亿元。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我市坚持整体规划、分类推进,重点打造园区承载、创业孵化、企业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四大平台”,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成功创建全国第4家国家级引智试验区——中国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引智试验区、全省第4家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德州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国家高端人才引领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7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深化“一企一校”“一企一平台”工程,推动近2000家企业与“中科系、京津系、齐鲁系”等大院大所合作,促成北京机科国创轻量化研究院德州分公司、山东农业大学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小麦产业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平台落地。
产才深度融合 放大互促共生“乘数效应”
  聚焦全市12条标志性产业链,启动实施打造科教产协同创新共同体三年行动,同步绘制产业、技术、人才“三张图谱”。“近几年公司持续引进了包括姚斌等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5名专家教授,作为公司创新发展的‘科技导师’,为公司研发注入强劲动力。”山东福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雷达介绍。通过柔性引才方式,公司成功与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张嗣良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的“葡萄糖酸钠绿色生物制造项目”成功落地转化,大大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10年来,我市围绕大力实施人才协同发展战略,坚持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之路,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技术链,不断提高人才引育与产业发展契合度,全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
  探索“飞地”引才新模式。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于2022年10月试运行,2023年4月12日揭牌运营。“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将更好借力北京创新要素、高端人才优势,打开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窗口,探索京德科技人才双向协同新模式,搭建双招双引新平台。”德州市人才发展集团董事长郭强介绍。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运营以来,已吸引北京大学“超分辨显微镜”等37个项目入驻孵化,集聚包括5位院士、15位教授、65名博士在内的200余名高层次人才;已在我市落地项目12个,总投资14.69亿元。
  加大柔性引才力度。为突破高层次人才引进瓶颈,2018年5月,我市出台《德州市“假日专家”工程实施办法》,支持各类人才不变身份、不转户口、不转工资档案、不计时间长短,自由便捷地来德州创新创业,持续打造“1小时人才圈”,京津地区高层次专家人才来德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大大激发。成功引进中科院马光辉院士“中科森辉微球技术转化”、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李雪松博士“京津冀地区国家级地质碳汇科技示范工程”、北京工商大学刘新旗院士工作站等一大批高端人才项目。 (下转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建设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