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厚植“法治沃土”助企行稳致远
——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系列述评③
  

□本报记者 董建新 本报通讯员 王华杨 玉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2月19日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对“持续优化法治环境”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全市上下着力完善企业平等保护机制,在涉企案件执法、常态化监管、行政执法末端规范化提升等事项上出实招、动真格。
  落实入企检查“一口登记”、实行亮码入企和企业评价机制、“首违不罚、首违轻罚”……一系列举措无不体现市委、市政府“持续优化法治环境”的决心。在德州,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正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阳光执法为企业发展“减负”
  “多部门联合执法,一揽子检查事项打包,解决了过去‘多头查、反复查’的问题,为我们减轻了负担。”近日,宁津县市场监管局、住建局、人社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宁津县水木清华建设项目进行执法检查,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做法得到项目负责人认可。
  在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市委书记田卫东明确指出,要开展涉企执法阳光监督改革,执法检查能整合的整合,能简化的简化,能线上的线上。我市大力实施的“跨部门综合监管”集成式改革,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实践。
  所谓“跨部门综合监管”,就是监管事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整合各方面的监管资源,建立完善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协同监管机制,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破解“重复检查、多头执法”问题,实现一次办理、一步到位。去年我市在药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餐饮)、建筑工程质量、公路运输领域(违法超限超载治理综合监管)4个领域分别获批“揭榜挂帅”全省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试点。市“双随机、一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印发了“1+N+X”(即一个监管行业牵头部门,多个配合部门,制定多项不同场景化应用)跨部门综合监管联合实施方案,完善综合监管制度,全面部署跨部门综合监管工作。
  去年9月,《德州市涉企行政检查管理办法》《德州市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办法》先后出台,我市开始组织实施涉企执法“一口登记”和联合检查。
  去年底,由市司法局开发建设的“德企行”智慧管理平台正式运行,通过运用数字化、智慧化等数字化手段,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市司法局局长刘洪贵表示,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可以有效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给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充足、公平的市场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加强和规范‘德企行’智慧管理平台使用,定期通报正反两方面典型,强化政策宣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动形成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刘洪贵说。
“码上监督”进企业先扫码后服务
  “在平原县住建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们顺利通过了省级检查验收,我在‘码上监督’平台上给他们打了满分。”近日,平原县山水文园建筑工地项目经理宋士斌高兴地说。
  政府服务,企业“打分”,这源于平原县创新搭建的“码上监督”智慧平台。通过建立干部和企业数据库,平原县实行“一扫两问一评价”运行机制。“一扫”是指公职人员入企服务前,需要通过手机扫码登录“码上监督”平台,录入服务内容;“两问”是指干部自问“我是来为企业服务的吗?”“我为企业服务好了吗?”;“一评价”是指服务结束后,企业负责人通过“码上监督”平台对公职人员的服务情况如实给出打分评价。
  平原县纪委监委通过大数据研判分析,形成营商环境社会评价指标,构建定期督查、每月汇总、季度监测、半年问效、年度考评的全流程、多维度营商环境指标监测机制。“通过‘码上监督’畅通了企业监督、投诉、咨询渠道,保障了企业的话语权,让企业评价服务,督促职能部门把‘企业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终极目标,让企业家腾出更多精力搞发展。”平原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德城区推出营商环境监督举报二维码,市场主体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微举报”平台后,通过上传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反映损害营商环境问题,实现“一键举报”。不仅如此,德城区纪委监委以“码上监督”为切口,重点对决策部署、行政审批、执法监管和监督用权等4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督查整治。对“码上举报”反映的问题线索,即收即转、当日分办,并对其中涉及的不作为、乱作为、推诿扯皮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查快办,一查到底,持续推动“再监督”转为治理“高效能”,真正做到解企业之困、促企业发展。 (下转2版)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厚植“法治沃土”助企行稳致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