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校地合作“德州模式”硕果丰

  (上接1版)
  “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落户后,将搭建高能级人才平台视为发展的动力源。项目聚焦电子信息、德州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汇聚重点领域专业人才,采取“专家+核心研究人员”和“团队+项目”的引进机制,打包引进了国家级人才领衔的7个研发团队、60余名研发人员,汇聚了查尔斯·麦凯、王守国等重量级科研人员。
  除了打包引进本校人才,园区还通过在北京、上海成立协同创新中心,打造“科创飞地”,作为京、沪、德三地资源互通平台,引进外来高端人才、优质项目。大学科技园负责人徐光称,协同创新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建立深度合作,通过链接一线城市高层次人才、科技型企业等科创资源,推动优质科技成果、项目在德州转化落地。截至目前,已为德州引入院士2名,其中1名落地院士工作站,1名受聘德州市标志性产业首席科学家。另外还引入博士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6名。
科技转化“枝繁叶茂”,产学研一体化高效推进
  与泰山体育集团共建山东省运动健身技术创新中心推进顺利,与格瑞德集团合作建设的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获批,与德州市市场监管局共建德州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与山东聚力焊材有限公司共建先进焊接材料中试基地……齐鲁工业大学德州研究院聚集了一批高精尖科技成果、形成了一批项目转化典型案例、结出了一批产业硕果。
  先进焊接材料中试基地立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是科技项目转化方面的杰出代表。基地着重推进行业关键技术、重大项目成果转化落地,全面提升产品试制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作为链主企业,我们的产品有200多个品种,年产量达20万吨。在药芯焊丝生产方面工艺领先,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山东聚力焊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慧敏说,有了齐鲁工业大学的科技赋能,企业将在高强、耐高温、抗裂纹等关键方面实现技术突破。
  政府牵线搭桥,德州不少企业像聚力焊接一样,搭乘齐鲁工业大学的“科研快车”,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带动产业链全方位提升。
  产学研融合的关键是成果转化,如何更好推动科研成果从“纸上”到“地上”?在德州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负责人徐明贤看来,高效合作主要建立在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才能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科研管理、项目运行等机制,最终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和“从1到N”的成果转化。
  立足企业发展诉求,齐鲁工业大学德州研究院建立了“线上+线下”精准对接机制。线上成立了产学研对接交流平台,每周集中收集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需求,然后根据实际线下组织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8学部专家考察对接,先后与50余家企业达成实质合作。
专家院士成“首席招商官”,打造营商环境好生态
  有了科技和人才作为“硬核”支撑,一个个优质项目相继落地。
  纳米生物传感器项目是落地德州的3个中试项目之一,完成前期研发后入驻德州。历经中试孵化、成果转化2个重要环节,目前已落户中元科创园,并注册公司,即将进行产业化生产。
  “这是我们研发的10种新型生物传感器敏感元件,具有稳定性强、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主要应用到生物智能制造和大健康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马耀宏是团队带头人,在他看来,研究开发是在高校科研机构完成的,但真正把它变成产品,就需要设计一条新的生产线,通过中试和成果转化,才能量产交给市场。“中试是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一环,感谢德州优渥的营商环境,项目全程推进十分顺利。”马耀宏说。
  “让专家院士成为‘首席招商官’,我们希望在德州孵化的产品和技术一直遥遥领先。”徐明贤说。“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落户后,依托德州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食品工程、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紧紧抓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区域产业外溢转移机遇,建立了“专业、专家、专班”招商机制,借助专家引荐、专业运作、专班跟踪,加大对潜力大、后劲足、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的招引力度,先后引入嘉麟生物、伟创医疗、中科合生生物、盛强工程科技等50余个项目。
  为保障引来项目发展好,除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一院一基地一园区”项目还借助国企资源保驾护航,山东省科创集团参与落地项目投资。目前,5个项目获得7800万元股权投资。此外,还打造7000平方米孵化空间,为项目提供研发平台和载体,自2022年至今,已孵化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眼下,正借助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辅导圣安电子、网安科技、博洋生态、信华创4家企业申报2024年度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校地合作“德州模式”硕果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