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宁津双碓村李氏家族在清代显赫一时,在村内建起5处宅院——
湮没在历史中的李家大院

目前仅存的墙角


残存的房梁处的木雕构件


残存的房山上的砖雕


  

高迎春 祝华东 李清林
  2023年8月,宁津县文联组织作家和摄影工作者,走访了全县近百个村庄,搜集整理了57个老建筑背后的故事,从3000余张照片中挑选出300余幅汇集成《宁津县历史民俗建筑影集》。笔者在宁津县张大庄镇双碓村采访李家大院的情况时,见到了今年80岁的村民李鸿彪,他小时候在李家大院长大,虽然李家大院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损毁,现在只剩一个墙角和少许木雕、砖雕,但昔日李家大院的格局及内部装饰他还历历在目。他凭记忆画出了李家大院的方位图,讲述了李氏家族及李家大院的情况。
  李家大院包括5处宅院,修筑时间约在清咸丰年间(1850—1861),总占地面积82亩。李家大院分为东院、西院、东西两院各一附属院和南院,分属李家十四世李仁长、李义长、李辉长三兄弟。南院一套三进四合院,占地30亩,属于李家老大李仁长,新中国成立后成了双碓人民公社的驻地。东院一套五进四合院,占地12.5亩;街南附属三进四合院,占地13.5亩,都属于李家老三李辉长。西院一套八进四合院,占地12.5亩;街南附属院三进四合院,占地13.5亩,属于李家老二李义长。西院和东院,共占地52亩。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家大院的东院大厅四合院和西院大厅四合院以南至围墙处充公,成立了双碓公办小学。之后,又在李家大院学校原址上,修建双碓供销合作社营业门店。
咸丰年间双碓村土围墙比宁津县城周长还长0.5公里
  双碓村在宁津赫赫有名,是因为修筑于清咸丰年间的土围墙周长2公里,比宁津古县城城墙周长还长0.5公里。双碓围墙属于正方形,只有东北角炮台不是直角,而是呈圆弧形,据说这样才能破掉不利于双碓围墙的风水。围墙建有东门和西门,听从风水先生建议,东门和西门并非相对,而是东门偏北一些,西门偏南一些。因此,村中中心街道也不是正东正西,而是东北西南走向。围墙高6米,底宽4米,顶宽3米,东西大门之上修有门楼,围墙四角炮台处筑有敌楼,可供瞭望和夜晚打更休息。围墙外有宽近5米的壕沟,围墙东西大门外,修筑有砖桥。清代双碓修筑围墙,主要是为防御乱军和土匪。后来,土围墙年久失修,失去防御功能,上面便生出许多杂草树木,外壕边也生出柳树、杨树、榆树、杜梨树,从远处看双碓处于绿树环绕之中,仿佛围了一圈绿色屏风。每逢夏季,围墙上鸟雀翻飞、知了齐鸣,壕沟里鱼儿嬉戏、蛙声一片,成了村里孩子们常去游玩的地方。
李氏族人约在嘉庆年间迁入,清代入朝为官而显达
  双碓村李氏族人的祖先,在永乐年间从山东即墨迁来宁津,最先落户现在的津城街道李家庄,后人分别迁徙到李家园、黄夹镇、张秀村、双碓等约20个周边村落。还有后人迁徙到天津、北京、新疆以及关外,有的出国去了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地。双碓李氏族人,就是十三世从张秀村迁来此地,时间约在嘉庆十年(1805)之后。李氏十三世祖名叫李玟,育有三子,长子李仁长,二子李义长,三子李辉长。之后,李仁长无有子嗣,李义长生子李铠,李辉长生子李錪、李鉴。后李錪过继给了李仁长。就是这个李錪,从政之后,成绩彪炳,给双碓李氏家族带来了荣耀。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李氏族人已经在双碓村繁衍了7代。2024年,李氏后人除去外迁人口,在村中还有97人。
  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宁津县志》第八卷上有关于李錪的记载:“李錪,字金斋,由监生报捐知县,任河南孟津,历署辉县、太康等处……回籍后家计益窘,其两袖清风,概可想见矣。”由此可见,李錪勤勉为政,捐资赈灾,体恤民情,资助学子,得到皇帝赏戴花翎。而李錪的爷爷李玟,大爷李仁长,父亲李辉长,都被清朝皇帝诰封奉政大夫。级别属于正五品,且拿到了俸禄。由此开始,双碓李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李家不仅出资修筑了双碓村土围墙,还修筑了李家大院。修筑李家大院,从爷爷李玟开始,到三个儿子李仁长,李义长,李辉长,再到三个孙子李铠,李錪,李鉴,历经三代人再接再厉,终于修筑完成规模宏大的李家大院。
  据李鸿彪回忆,南大院属于李仁长家宅,楼宇式广亮大门坐南朝北,飞檐翘角,脊兽排列。门前是九级台阶,有石鼓和上马石,很是气派,大门对着东西大街,东面有南北大街,东西大街前有一条水龙沟。进入大门之后,有8间朝南海青正房,正房中间朝北修有如意门,与阔大的天井相通,南墙中间修筑有朝南垂花门,这是南院的一进院。出了垂花门往西,过道口是一进院的西便门。再往南就是二进院,二进院是北面三间楼房,东西各有耳房,东西厢房各有3间,院墙中间修有宅门,走过宅门,往西就是西便门。再往南就是三进院,三进院也是北面3间楼房,东西耳房,东西厢房各有3间,院墙中间修有宅门。宅门南边是开阔地,其中花木扶疏,优雅宜人。南院内宅东西都有胡同,独立的东西院墙往北和大门相连,往南直通村内土围墙。
  双碓村街路以北,是李家东西大院。东西大院有独立的院墙,独立院墙东侧中间,是东院的屋宇广亮大前门,九级台阶门前除了有石鼓和上马石,还有一对一人高威风凛凛的石狮子,整座大门气宇轩昂。进入大门之后,走过开阔地,是东院的屋宇式金柱二门,门前是七级台阶。进入二门是一进院,有东西厢房各3间,有正厅3间、东西耳房各1间。正厅门前是九级台阶,大厅内方砖铺地,屋内没有安装隔断墙,由四根明柱支撑大梁,是年节悬挂家谱、接待贵客和族人议事的地方。走过正厅后门,有一个东西胡同,胡同东西各有墙垣式便门。胡同中间是垂花门,二进院有3间东西厢房,北房是三间楼房,东西各有一间耳房,门前有月台和七级台阶。三进院与二进院结构一样,只是北屋是3间海青房,东西有耳房。四进院没有东西厢房,而是一排8间海青房。再往后五进院,有几间平顶砖房,是一片花园林区,其中奇花异木,郁郁葱葱,再往后就是朝北大门了。东大院东侧,有14间朝西的群房,里面除了住杂役人员,还可以存放杂物和养马等。
  西大院大门除了没有石狮子,和东大门大同小异。西大院一进院和二进院与东院相同,不同的是东院是五进院,而西院则是大型八进四合院的建筑布局,而这在德州地区也是少有的。八进院就是进入大门后,有八个独立的院落,院落北屋都有后门,打开之后从南大门可以一直望到北大门。院与院相通,门与门相通,难怪亲戚来了说如进了迷宫。西院西墙处,修了54间门朝东的群房,十九世族人李鸿彪说,这54间群房,有磨坊、碾坊、牲口棚、仓库等。李家大院东西院中间拥有共同的胡同,组成规模宏大的回合院。回合院既能保证两院可以互相走动,又保持了各个四合院的独立性,院落之间,有胡同相隔,有便门相接,层次分明,活泼有趣,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四合院所谓的“进”,就是院落的层次,过去说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个二门就是指楼房下的垂花门,家中男仆不得进入此门。院内水缸里的水,由墙外石槽连接管道进入。东西大院在南院的西侧,各修有一套三进海青房四合院,是东西大院的附属院。纵观整个李家大院的房屋和大门,飞檐翘角,脊兽排列,宏伟非凡。屋内和门口装饰,素雅大气,木雕、石雕、砖雕,俯仰可见。刀法精良,题材宽泛,寓意吉祥,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古老的艺术品,都是传统民居中的瑰宝。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据李家大院修筑岗楼
  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家的南院被日本鬼子侵占,在里面修岗楼,拆除了一些房屋。上世纪60年代,李家大院年久失修,许多房屋构建和砖雕木雕损毁。保存到现在的木雕构件非常精美,图案上花草纹饰交互连接,雕刻精致。
  双碓李家大院,蕴含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立橱、条案、茶几、方桌,古色古香,木质沉稳,结实耐用,体现了民间能工巧匠的工艺;影壁、雕饰、彩绘、摆件,处处体现了民风民俗;蝙蝠、牡丹、荷花、双鱼,充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联、楹联、匾额、匾牌,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彰显着中国文化底蕴的深厚,不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
  随着时代变迁,历经战乱和时局变动,李家大院早已失去昔日旧貌。曾经占地82亩,恢宏气派的李家大院,如今只剩下东大院东南角处北屋耳房的一面墙和北屋东北一个墙角,以及少量的建筑构件、装饰残片了。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湮没在历史中的李家大院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