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康熙下江南 三望苏家楼


  

□苏金坤 王洪君
  康熙下江南的故事家喻户晓,康熙下江南三望苏家厂苏家楼的故事则鲜为人知。河北省《故城县志》上不仅记载了康熙先后六次下江南的盛况,而且在《故城县志·县河图》上清晰地标注了头望、二望、三望武城苏家楼的运河位置图。
  苏家楼当年位于武城县苏家厂村。永乐初年,工部在临清设营缮分司督理烧砖业。当时,临清至武城的数百座官窑烟火旺盛、生意兴隆,带来运河两岸重镇驿站商铺林立,商贾云集,舟车如鳞,产品堆积如山,沿河两岸经济繁荣。当时位于运河武城段的砖窑有青州厂、苏家厂等,绵延数百年。清初,在青州厂、苏家厂等砖窑周围形成了以厂名命名的村落。1950年,青州厂、苏家厂村合并为青苏厂村。青苏厂村坐落在京杭大运河东岸,与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隔河相望,自古依大运河通达而兴盛不衰,康熙下江南三望苏家楼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清康熙皇帝十六岁亲政以后便“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尤其是河务,康熙更是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了治河,康熙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31岁,到四十六年(1707)54岁,六下江南,每次均以详细巡视河工为首要。
  据《故城县志》记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圣祖仁皇帝南巡阅视河工。回銮由水路过故城运河。御舟纤夫俱红号衣红帽黄顶彩绳纤板,从船纤夫俱青号衣。”这是康熙五下江南,视察黄河、淮河的水利的情况。当时盛况空前,河北、山东各地的沿河百姓夹河迎送,人山人海。各地方官在水次接送,康熙坐在船头,瞭望运河两岸的秀丽风光。当御舟行至武
  城运河唐留里(乡)时,康熙惊喜地从三个运河弯曲处三次看到苏家楼,并三次寻问道:这是哪里的楼?陪驾的地方官三次回禀道:皇上,是苏家厂苏家楼。所以,就有了康熙下江南三望苏家楼的故事,也就有了《故城县志》上“三望”的记载。郑镇东三大曲处(郑镇东,指郑口以东武城苏家楼附近三个拐弯),每曲约十里,狭处不过数武,舟行至此,望武城苏家楼,为“头望”;再行十里,仍归故处(实际第二个弯处)望苏家楼,为“二望”;再行十里,仍归故处(第三个弯处)苏家楼犹在望中,故名“三望。”
  当时,苏家厂村苏姓始祖苏铉一世之后,二世祖兄弟五个,三世祖兄弟十一个,是名门大户人家,日子富裕,建起了这座小楼。小楼砖木结构,白灰、黏土、米汤和泥走缝,青城砖砌墙(因此地是贡砖官窑厂),小灰瓦房顶起脊,飞檐斗拱,底上二层,每层两间,楼高两丈有余。既然引起皇帝的“三望”“三问”,那就说明苏家楼鹤立鸡群,靓丽显眼。
  《故城县志》记载,清朝初期,社会动荡不安,常有匪徒掳掠。当时苏氏家族修建这座楼就是为了防匪防盗。苏家楼,其实是一座哨楼。坐落在村西头,紧靠运河大堤。小楼四面建有瞭望台,昼夜有人驻守。白天从楼上可环视周围七八里之外,夜晚有更夫巡逻,遇有盗匪来袭,鸣锣敲鼓为号,以便主人和聚集来的村民共同抵抗应对匪徒的骚扰。苏家楼不仅保护了苏氏自家,而且也保护了邻村乡亲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苏氏家族的一种义举。
  虽然古代的苏家楼早已消失,但是康熙下江南三望苏家楼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康熙下江南 三望苏家楼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