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上接1版

  德州之“德”在于“有信”。“信”字,从人,从言。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泛指诚实、不欺,又引申指信用,由此引申出确实义和可靠义。在德州历史上,“山宾货牛”的典故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明山宾,字孝若,南朝时期平原郡鬲县(今山东省临邑县)人,曾任兖州刺史等职。明山宾家道中落去卖牛,拿到卖牛钱后对买主说:“我这牛以前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很久了,以后可能会复发,不能不告诉你。”买主听罢要回了牛钱。明山宾虽然没有卖掉牛,却坚守住了比金子还贵的诚信品德。新时代,德州涌现出一批“诚信之星”“诚信使者”,他们的凡人壮举不断为德州注入强大的正能量,持续擦亮“有德之州”“诚信之城”的城市品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重视“以德修身”,又注重“为政以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领导干部的党性教育和道德修养融为一体,鲜明地把领导干部之“德”聚焦为政德观,指明了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方向和实现途径。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新时代领导干部政德要求高度契合,为加强政德建设提供了“源头活水”。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德州之“德”的“六美”包含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维度的道德要求,践行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全过程,对领导干部提升政德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源价值。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掘传统道德的“合理内核”,涵养为政之德、打牢从政之基,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上下功夫,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凝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明大德,锤炼忠诚品格。“天下大德,莫过于忠。”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共产党人对“忠文化”的诠释有着更深刻的内涵,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能不能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不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能不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能不能坚持党和人民事业高于一切,自觉执行组织决定,服从组织安排,等等,都是对党忠诚的直接检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经常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美德。进入新时代,“义”字也有了新的内涵与要求,进一步上升为民族大义、伦理道义和社会正义等。“明大德”必然要“守大义”。锤炼政治忠诚的“大德”,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以胸怀坦荡体现忠诚、以敢于担当体现忠诚、以过硬素质体现忠诚、以严守纪律体现忠诚;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在奋斗中成就创新梦想、实现人生价值;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内化到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修炼“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抱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不断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守公德,涵养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新时代领导干部要涵养为民情怀、增强仁爱之心,做一名有感情更有情怀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的仁爱之心,就是对人民群众的真挚大爱。增强仁爱之心,要求领导干部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带头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得见群众的疾苦,装得下群众的牢骚,经得起群众的“挑刺”,用心、用情、用理、用法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论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和“诚”是广义“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又是“仁”的必要条件。今天,讲诚信、守信用是广大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政治操守。增强仁爱之心、涵养为民情怀,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讲诚信、守信用,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大力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逐步积累、巩固和增进人民群众对政府、对党员干部的信任。
  严私德,筑牢自律“堤坝”。《尚书》中讲:“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私德发生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领域,是一种个人道德和近亲之德。个人道德,是一种只与自身相关的道德行为和品性;近亲之德,是一种基于血缘亲情关系的道德行为和品性。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严私德首先要严修身,就是要恪守正确的道德认知,培育善良的道德情感,塑造坚定的道德意志,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其次,严私德还要严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家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家风文化为新时代家风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夫孝,德之本也。”孝老、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涵养良好家风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孝”不仅是能赡养父母,而且是能立德、立功、立言。《孝经》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弟子规》告诫人们:“德有伤,贻亲羞”;曾子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管权力有多大职位有多高,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打牢修身做人的底线,夯实为官从政的基础,让父母安心、宽心,为子女感到自豪和骄傲,这是最大的孝敬;反之,违法乱纪,锒铛入狱,沦为阶下囚,让父母心痛、担忧、焦虑,这是最大的不孝。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强化私德修养、守好私德底线,以好的家风引领好的社会风尚,真正实现孝道与清廉两全其美,“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有机统一。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道德建设是内化于心的养成工程,更是外化于行的实践工程,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中。每一位德州人都应成为美德的传承者、践行者,领导干部更应成为美德的积极倡导者、示范者。要让公民道德变成一种人民力量,让讲政德、立政德成为领导干部的自觉追求,让“大德之州大爱之城”的主旋律更高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上接1版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