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糜镇李氏家族从康熙年间至2008年8次编修《李氏族谱》——
540年家族史见证历史变迁
□李兴智

李氏族谱木盒正面


李氏族谱旧序


  陵城区糜镇李家楼村李心清珍藏着家族里的《李氏族谱》。族谱三卷,每卷长40厘米、宽33厘米、厚约4厘米,封面、封底均为硬纸板包黄缎印花面。《李氏族谱》始修于康熙六年(1667),之后历七次续修。族谱谱序规范、脉络清晰、内容详尽、字迹工整,完整记载了明成化四年(1468)李姓始迁祖李敬州从青州府寿光县(现寿光市)城西关迁居济南府德平县(现属德州市陵城区)糜镇李家楼村至2008年计540年间,24代李姓族人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
  300余年间8次编修族谱,完整记录家族史
  康熙六年(1667)六月,李氏家族八世祖李文达始修族谱。文达,字云生,邑庠生,该谱一卷,由其撰序、手书、亲修。此时,距成化四年(1468)始祖迁来已199年,族历九世。该谱为开山之作,有肇始之功,开创《李氏族谱》基本体例。300余年7次续修,记录家族史540年。乾隆六年(1741)十二月,李氏家族十世祖李诗续修族谱,增修族谱一卷。续修距始修谱时间为74年,诗循先例自己作序、撰写、续修,承前启后,开创续谱先例。
  同治十二年(1873)十月,李氏家族十三世李龙池,十四世李象萃,十五世李长发,十六世李泉心等十数人续修族谱并重修李家楼村牌楼,聘请县学廪膳生齐彭春撰写了序文。
  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李氏家族十五世李景渭、李景涛,十六世李永汇、李永修、李永平、李永介因老谱阅览增续不便,分支另立新谱。该谱一卷,由十三世、邑庠生李龙池撰《李氏次分家乘序》并手书。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李氏家族十四世李安基、李德顺与十五世、十六世中六人续修了康熙、乾隆两卷中余支族谱,聘请县学庠生赵心清书序。该次续谱规定:家族从此自“永”字辈以后一律按“福裕心维世,大成庆宝传”排起,并公议确定另起“逢有开明家,学善培其才”十字为续,对不安规定辈分起名者,惩罚一定数目的钱粮以备续谱之用。
  1946年农历正月,李氏家族李锦章、李汉章、李福生等三世十余人续修族谱,聘德平县前教育局局长赵汉青撰《李氏续修族谱序》、前教育委员赵乙青书序。
  1980年2月、2008年2月,李氏族人李福生、李裕忠、李裕生、李心清等又先后两次续谱。
  族谱记录家族兴衰与时代变迁
  《李氏族谱》旧序:先世世居青州府寿光县西关,前朝成化四年妖灾盛行,黎民殒减,德平人氏殒折八九。宅舍虽存,谁当门户;土地虽有,谁为农忙。朝廷不得已,议及迁发一事,将东土未被灾眚之处择其兄弟多者移补济南残缺,我始祖蒙旨迁来,占籍德平。
  旧序记述了李氏始祖迁出地为寿光西关,时间为成化四年(1468),迁居原因为“妖灾”盛行、德平人殒折八九、朝廷从东土迁民补缺。根据史料和传说,明代移民大多在明初,且主要在靖难之役之后。成化四年距明初大移民过去50余年,到底是什么“妖灾”又让德平人殒折八九呢?
  辞海中“妖灾”解释为:天时,物类的反常现象,一般指自然灾害。查阅《德平县前志·祥异志》并无灾害记载;其《官师志》中关于明成化德平知县张敷的条目记载:张敷,南直隶庐江监生。时蝗蝻为灾,敷仰天大恸,三日不食。或劝之,曰:民将绝粒,吾独下咽耶。却并无具体时间。
  其他史料记载,明代正值地球小冰河期,气候寒冷,旱涝等各种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尤其是蝗灾盛行。成化三年(1467)山东出现旱灾,旱灾易伴随蝗灾,蝗灾区片性强,德平可能属极重灾区,人口殒折八九实属可能。
  笔者2019年曾参与编辑《陵城记忆》糜镇卷,发现糜镇周围原属德平县30个村庄皆为明代移民,且大多为寿光籍移民。寿光籍移民村庄中,族谱尚存者均记载为明成化年间前后。明代自然灾害大环境和当地移民情况表明,族谱中德平一带成化年间受灾严重情况应为事实,而且明代朝廷根据受灾情况,持续向这一带组织了数次规模性移民。
  至于族谱序言所记朝廷移民时“择其兄弟多者移补济南残缺”一事,相传,李氏始祖李敬州原名李敬周,原籍兄弟数人,移民时他和一个弟弟被迫前来。途中,兄弟二人得知朝廷迁民落户“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不许同门共户”等规定。二人不愿弟兄分离,遂商定弟弟改姓周、名敬李,以表兄弟二人永远互敬互爱之意。落户时为防官方怀疑,哥哥亦改周为州,兄弟二人如愿同村落户,李敬州落户村西半部,周敬李在村子东半部。数百年来,“周李一家”代代相传,至今,两姓族谱始祖李敬州、周敬李的名讳豁然在目,两姓族人依然亲如一家。
  《李氏族谱》旧序称:始迁祖迁居后“历代沿流,后几失传”。族谱清晰看出,迁居百余年间,家族连续五代单传,“后几失传”确是事实,先祖几代人艰难困苦、顽强生存由此可见一斑。
  家族的兴起始于五世,五世祖李宗尧有四子,可能当时家庭经济状况大有好转,其受明代“非科第者,毋得进身”和明后期地方学校兴盛,平民子弟入学读书更为容易大环境影响,供四子如松、如竹、如桂、如兰入学读书,四子不负所望,参加乡试,均考取邑庠生。李氏一门一世四秀才,跻身当地书香门第。
  此后,李氏家族七世祖应星、应斗、八世祖文达先后考中庠生;七世祖应升乾隆二十四年(1759)还考取己卯科武举。三代家人,一举人七秀才,堪为当地望族。
  时知县马汝骕举乡饮礼,李之芬为乡饮正宾。李氏家族六世祖李如兰,因云绵德泽、家中三代七庠生,马知县认为其“无愧于嘉宾,实有光于盛典”,列为正宾。乡饮大礼结束,马知县登门赠送“望隆乡里”牌匾。《德平县前志》人物志记载:李之芬,字馨之,乡饮正宾。县志中李之芬即李氏家族六世祖如兰另一名讳。
  乡饮礼是古代统治者为实行乡里教化,每年由朝廷和地方举行的一种以宾贤、敬老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始于周代,延续至清代后期。参加者由乡绅推荐,政府确定,一般为乡里60岁以上贤德老人,包括一位正宾、一位介宾,还有众宾(其他乡贤)。康熙二十八年(1689),马汝骕任德平知县,到任后,循旧例举办每年一度的乡饮大礼。
  明代后期至清末,李氏家族进入繁盛时期,人丁兴旺,家族子弟习文练武,庠儒连绵,代有闻人。300余年间,家族考取武举1人,廪贡生2人,庠生25人(其中武庠生2人),业儒(学校教师)7人。
  六世祖李之芬为乡饮正宾;六世祖如桂、十二世且吉、十三世正、人龙、十四世树基、十五世景芳为乡饮耆宾。
  十二世且格为县学廪膳生、咸丰壬子科恩贡、恩赐乡饮大宾、并例授六品顶戴;十六世泉心为县学廪膳生、试用训导;十六世永哲为奎文阁典籍官。
  十四世象萃,因天性正直,慷慨好义,热心公益,服务桑梓,其义举被《德平县续志》人物志收录存世。
  540年传承,李氏家族根深叶茂
  李家楼村以前称闫家胡同,相传为东汉西平昌故城(糜镇)七十二胡同之一。村中原住有闫姓居民,李姓迁来后的一百多年间,村庄一直沿用旧名。
  明末清初,村中李姓兴起,闫姓逐步衰落。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马汝骕登门赠送“望隆乡里”匾额后,族人在村中道路南出口修建牌楼,题“望隆乡里”四个大字,牌楼前立碑以纪念牌楼建成。牌楼古朴典雅、气势壮观,牌匾字迹遒劲,渐渐远近闻名,村庄遂习称李家楼。同治十二年(1873),牌楼建成后184年,族人续修族谱并重修牌楼。1965年,牌楼因年久失修坍塌,牌楼前石碑几经周折,后被村民掩埋于牌楼附近。
  李氏家族六世祖李如兰,在四兄弟中排行四,其三个哥哥在二至五代之后无有续嗣,现居住于李家楼村和陆续迁出的族人均为其后人。
  李氏家族8次编修族谱,村内谱系均干支分明。笔者居住糜镇李家胡同村,从小就听老人说家族先辈兄弟三人志敬、志端、志正由李家楼村迁来。族谱中标明:志敬、志端、志正三兄弟上并外出,迁出地即为李家胡同村。三人在李家楼村为十二世,迁出时间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2024年已267年,笔者为李氏家族第20世。
  李氏始祖迁居李家楼村至2008年第8次编修族谱时李氏家族已历540年,传24世,人口数千,可谓树大根深、枝繁叶茂,源远流长。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540年家族史见证历史变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