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凭借在全国响当当的名号,夏津红薯从规模化走向品质化——
“红薯村”的甜蜜产业

种类多样的红薯深加工产品种类多样的红薯深加工产品


村民将一箱箱新运来的红薯卸村民将一箱箱新运来的红薯卸车入库车入库


刚出炉的烤蜜薯刚出炉的烤蜜薯


工作人员打包无皮冰薯


地窖里红薯满满当当


  

□本报记者朱代军 高红岩
  “这次又装了1000公斤。”“我们干不了重活,在这里装袋子也能有一份收入,干了好几年了。”……12月8日,夏津县后赵庄村一处交易市场,七八个村民正分拣红薯、装袋,村民朱秀芝和赵书女边忙着手中的活边向记者念叨着。
  一旁的贾克杰耐心等待。“我是禹城过来拉红薯的,基本上两天一次,一次拉两三千公斤,后赵庄的红薯品质好,价格低,拉回去以后非常受欢迎。”贾克杰说。
  冬日的后赵庄村,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夏津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历史上,古老的黄河两次改道,在这里留下了沙壤土。沙壤土孕育的,一个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另一个就是红薯产业。
  在全国红薯种植销售圈,夏津红薯有着响当当的名号后赵庄、左堤、刘江庄、朱寿庄、郭寨、十五里铺……夏津县有20多个村大面积种植红薯,其中后赵庄村种植面积最大,产业化规模最高,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红薯集散地。
  全村570户,其中近400户种植红薯,每年红薯交易量达7500万公斤。在后赵庄村,一枚枚红薯串起一条富民产业链,村民们走上甜蜜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份“家业”
  “我爷爷种,我爸爸也种,从我记事开始,我家就种红薯,育苗、种、收,咱后赵庄的人打小就会种红薯。”村民赵殿旺爽朗地笑着说。
  今年39岁的赵殿旺,种红薯已经20多年了。“我中专毕业后就回家种红薯了,算是守着这份家业。”赵殿旺说。
  赵殿旺回忆道,在他小时候,村里种植红薯已经小有规模。“那时候,村里专门放红薯的地窖非常多,一个地窖能放2500多公斤。”赵殿旺说。
  这两天,赵殿旺正忙着组装冷棚。“一个棚占地1亩,我又新建了60多个。”赵殿旺介绍,这些新棚将全部用于明年红薯育苗,“棚内育苗能控制温度,出苗质量好。一个棚平均出苗40万株,自己用不了再往外卖。”
  这些年,赵殿旺的承包地越来越多,走得也越来越远,“同一地块最多连续种两年红薯,要不就容易出现病虫害。开始从周边流转几十亩地,现在我在河北唐山滦南县流转了400亩大田,全部种红薯。春天种,秋天收,一年当中一半的时间都在河北。”
  这也是后赵庄村红薯产业的独特模式,即本地育苗,外地种植,本村贮存、销售。
  与祖辈不同,现在种红薯早已实现机械化。“以前到了红薯收获时节,家里人一锄一锄地刨红薯,一个人一天也干不了几分地,现在用上红薯收获机,一天一个人能收十几亩地。”赵殿旺感慨。
  此外,运用红薯起垄一体机,铺设好滴灌设备供给水肥,叶面施肥则用无人机。收获时节,红薯杀秧机和红薯收获机大展身手。
  像赵殿旺一样,把“家业”越做越大的,在后赵庄村还有很多人。现在,村里红薯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含在外地租赁土地),种植面积100亩以上有120多户,种植面积300亩至500亩的有6户。
  规模效应逐渐显现。作为全国知名的红薯交易集散地,红薯从这里聚集,又从这里北上南下。
  目前,村里有占地面积30亩的大型综合交易中心1处,占地1.2万平方米的交易大棚4个,还有大型交易市场3处、小型交易市场12处。每逢红薯丰收时期,众多客商上门收购,单日交易运输车辆最多可达200台次,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一条产业链
  一枚千挑万选的蜜薯,将外皮剥掉,放入烤箱,高温让它开始一段新的旅程,甜蜜开始滋长。紧接着,零下35℃的低温设备将美味封存,一枚枚速冻蜜薯产品诞生。
  在后赵庄村,夏津小松薯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忙着赶订单。“订单来自重庆、杭州、北京,主要供应早餐店还有旅游景点等。”后赵庄红薯专业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小松薯食品有限公司经理赵华锐介绍。
  在这里,速冻红薯产品“论个卖”,红薯的身价翻了好几番。
  厂房外,主播们正展示着新鲜出炉的蜜薯。“通过直播带货,一天2000单没问题。”赵华锐说。
  小松薯公司2018年建厂,这家红薯深加工企业,生产速冻蜜薯、红薯干、薯片等,年加工能力100万公斤。
  小红薯火了村子,乡村振兴迎来机遇。由村党支部领办,全村成立20多个红薯专业合作社,红薯的育苗、种植、贮存、加工、销售,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合作社改变了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以合作社名义进秧苗、肥料,量大价格便宜,合作社还置办了大马力拖拉机、红薯收获机、红薯起垄一体机、红薯杀秧机等先进设备。2021年疫情期间,多个合作社还与美团合作,作为美团的一级供货商,一个合作社一天最多能销售2万公斤红薯。”后赵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奎延说。
  小红薯,大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夏津县不断深化顶层设计。“我们出台相关文件,在政策上扶持,为红薯种植户提供资金补贴,研究提出红薯绿色栽培与安全贮藏技术意见,每年定期开展电商培训,打造红薯产业平台,做优红薯种苗产业,提升红薯品牌品质。”夏津县副县长隋荣霞说。
  近年来,夏津县与德州学院等院校的合作越来越密切,红薯汁、红薯酒陆续试制成功,即将投入批量生产,进一步拉高红薯产品附加值。
一枚“致富薯”
  “这些是准备发往河南的,主要供应烤红薯店。”在村民孟翠家的地窖里,她正忙着给客户装箱发货。
  地窖为半地下结构,占地5亩,能进出大货车。地窖里满满当当,一排排红薯装箱后码放整齐,一人多高。
  今年,孟翠家里又新修了一座地窖,总储存能力达到150多万公斤。“从今年9月份收获后,红薯陆陆续续发货,能一直卖到明年5月。”孟翠说。
  为了贮存红薯,后赵庄村挖了大大小小2500多个地窖。村里可贮存5万公斤以上的地窖有200多个,可贮存50万公斤以上的地窖有七八十个。
  春天育苗,秋天收获储存,孟翠还利用零碎的时间打工。“村里天天都有来拉红薯的,需要工人的话,在村里的微信群或者大喇叭上招呼一声,我们就过去帮忙装车,干完活随即结账。”除了自己的红薯生意,孟翠每天通过打工也能收入100元。
  “天冷了,家里添置了电采暖炉,逢年过节就给一家老小添置衣物,现在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没有那么多的顾虑。”说到这,孟翠喜笑颜开。
  赵殿旺则在县城买了楼房。“在城里买房,孩子就能去城里上学了。”赵殿旺表示。
  小红薯甜蜜了村民的日子。“村集体每年增收2万余元,村民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带动周边七八个村6000多人不同程度增收。”赵奎延说。
  扩大后赵庄村的带动作用,让更多村民实现增收致富,夏津县正致力于此。除了提升品牌品质、扶持加工体系,夏津县还着力提炼推介红薯产业文化,让越来越多人品尝到来自夏津的这份“甜蜜”。(本版照片记者刘振兴摄)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红薯村”的甜蜜产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