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筚路蓝缕 艰苦创业

报社新办公大楼外景


1993年,德州日报借用地委第二招待所部分楼层办公,图为当时外景


1995年,报社在湖滨南路建起第一座办公楼,图为办公楼外景


1998年11月,报社在德州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新办公场所,图为当时新址钉桩确界的场景


1999年,报社新址办公楼奠基


1993年12月,报社全体人员在地委第二招待所的合影


1992年11月,编辑记者在地委第二招待所办公时场景


报社为采编人员配备办公桌和电脑,运用先进采编软件,新闻采编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办公实现无纸化。 记者王志伟摄


  

□本报记者高红岩
  1988年春天,中共德州地委决定创办地委机关报《德州日报》,由地委宣传部牵头筹办,成立德州日报社筹备小组。
  《德州日报》于1988年下半年试、创刊发行。1988年7月1日,《德州日报》试刊第一期出版,试刊至1988年10月底,为旬刊。报头“德州日报”四字是通过毛体集字而成,沿用至今。1988年11月1日,《德州日报》正式创刊。
  无办公地点、无办公设备、无办公经费,创刊之时,“三无”是报社所处的境况。最大的“资产”是十几个人组成的团结拼搏的团队。没有办公地点,报社就租用了德州地委第二招待所的10余间房子作为临时办公室;无办公设备,就从别的单位东借西凑,把别人不用的桌椅搬来。
  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这个新组建的年轻团队,凭借过硬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为刚刚诞生的《德州日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学习氛围浓厚,是报社最突出的特点。当时,报社每周至少集中搞一次业务学习,不拘内容和形式。在报社,人人都是“多面手”。报社最初实行编采合一制,干部职工身兼数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尽管如此,每个人都执着于精益求精,稿件甚至修改十几遍,出了不少精品。
  第一代报人,是德州日报的创业者,更是整个报社事业的奠基者。他们铸就了《德州日报》的风骨和精气神。
  《德州日报》已经走过35个春秋。当初的四开黑白小报,已发展成为拥有《德州日报》、《德州晚报》、《德州手机报》、德州新闻网、10余个微信公众平台和“德州24小时”APP等多个舆论阵地的报业传媒矩阵,报纸发行量由最初的不足3万份发展到6.7万份。
  从租房办公、流动办公,发展到拥有德州市湖滨南路34号和德州天衢新区东方红东路2177号两处办公场所,总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米,资产总值突破亿元;新闻采编由当初的手工操作,发展到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职工队伍由当
  初的23人,发展到165人。
  35年发展历程,令人振奋。报社全体干部职工正携手并肩,奋力前行,努力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筚路蓝缕 艰苦创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热血写春秋专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