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岁月沧桑说棉花

1890年,妇女孩子拾棉花


  

□李宽云
  德州是多年的棉花主产区,当地人对棉花有着很深的情结,习惯叫它“娘花”,早年间,有的乡村老师也曾这样教人识字:“棉:娘花的棉。”其中原因不难理解:在以往缺衣裳少铺盖的年代,特别是寒冷的冬天,棉花确实就像娘一样亲切温暖!由此而延伸,棉絮被很多人称为“养子”,不仅农民这样写,也有作家这样写。这个缘由,多数人语焉不详,直白的推论就是:既叫“娘花”,就能“养子”。
  棉花被称作“娘花”,也符合人们从生产实践中得出的印象。伺候棉花需要像妇女一样细心,播种要拌上农药;没有农药的年月,就用草木灰“拌种”。田间管理比较琐碎,大多是“娘们儿家的事”,至于纺线织布做衣服,更是她们的专利。集体时期,一提拾棉花,品味过日子艰难的妇女们眼睛都放光,脸上洋溢着过节的喜悦,宁肯少睡觉也要准备充分。她们腰里扎上俗称“卧单”的大包袱,在地头一字排开,拾得又急又快还不拉下一丝一缕。那情景真叫人难以表述。
  说到棉花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有一首《娘(棉)花谣》,至少在山东、河北交界处流行,它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棉花从种到收再到纺线织布的全过程。歌谣是这样唱的:“娘(棉)花种,找灰拌,耩到地里锄九遍。打娘(棉)花心,落娘(棉)花盘,开的花,黄艳艳。结的桃子一连串,开的娘(棉)花白泛泛。大姐扎着包,二姐挎着篮,三姐拿着一个白卧单。箔上晒,箔上摊。担到家里轧车轧,这边下‘冷子’,那边下‘雪片’。沙木弓,牛皮弦,枣木锤子对着弹,大嫂不弹二嫂弹,弹得“养子”熟泛泛。一个挺杆一块砖,搓得布剂长衫衫。一个纺车十一个翅儿,一个锭杆两头尖,纺得穗子滴流儿圆。拐子拐,籆子缠。牵机就是龙跑马,镶机就是拉旱船。收拾机上阳梭钻,这边蹦,那边窜。织的布,门扇宽,送给染房染老蓝。剪子铰,钢针钻,娘们儿家揍(做)给爷们儿家穿。”在我国,一种农作物能形成一首长歌谣,实属罕见。它道出人们发自内心的喜爱,因为“棉花全身都是宝”。
  棉花轧出皮棉后,棉籽还能再脱一次绒。棉绒最被熟知的用途是制造火药。随着科技的开发,它还用于制造人造革、人造纤维、电影照相胶片和塑料等,用途十分广泛。
  棉籽除了作棉种,还有多种用途。
  棉籽破壳后的棉籽仁可以用来榨油。上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吃的是那种黑棉油,虽说工艺原始,但特别香。有时小孩儿吃粗粮饼子难以下咽,大人就把饼子用菜刀剖开,抹上炼熟了的黑棉油,再撒点盐,就成了孩子的美食——油盐饼子。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黑棉油经过加工提炼,变成了国人最常吃的卫生油,剩下的油渣可以制作肥皂。
  棉籽壳和棉籽仁榨油时产生的棉仁饼,是一种优质饲料,牲畜特别爱吃,常吃的毛色特别油亮。为了防止牲畜挑肥拣瘦,饲养员不得不将这种饲料混在草里。棉籽壳和棉仁饼也是一种优质肥料,只是种一般的粮食果蔬人们舍不得用罢了。
  总之,即便是脱去棉花身上“战略物资”的光环,它在人们心目中也是没有一点扔头儿,就连价值最低的棉花柴,在缺少柴火的年月也是宝贝,平时舍不得烧,专门留着过年下饺子用。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群众致富就是从种棉开始的。当时国家对这块优质棉产区给予了优惠政策,售棉享受70%的加价,比南方产棉区高出30%。棉农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广泛种植的“鲁棉一号”不仅质量优而且产量高,卖一次棉花就拿到三四千块钱的比比皆是。钱包鼓起来的农民们开始买电视、买摩托、置新家具、盖砖瓦房,他们由衷感慨地说:“这都是沾了种娘花的光!”
  进入21世纪,当衣服被褥都变成化纤材料时,从诞生就受宠的棉花似乎走向了穷途末路。却不料老粗布卷土重来,纯棉制品又成新宠,就连一些传统名小吃,都以使用黑棉油做招牌。这一切似乎都在向人们昭示:传统的棉花产业永远不会凋零!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岁月沧桑说棉花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往事】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