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佳节又重阳
  

□彭根成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节。在《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表明,把九月九日当作节日的重要标志——享宴高会,在东汉就已盛行了。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它的由来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嘱咐桓景回去搭救乡亲:“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久而久之,登高享宴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
  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道出唐朝时重阳插茱萸登高的习俗已很盛行。重阳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大家并不陌生,但了解重阳节吃花糕的人却不多。史料最早的记载是吃“蓬饵”。饵就是糕饼,蓬是一种草,叶如柳叶,果实带毛、可食。把蓬草鲜嫩的果实捣细,加入黍粉,蒸熟即为蓬饵。汉代《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食蓬饵就是吃蓬糕。唐代时重阳吃糕饼已经流行,但直到宋朝时,才称“重阳糕”。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亮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由于糕饼的色彩多为五色,糕面又多有装饰,明清后又称为“花糕”。
  到近代,制作花糕的技艺日渐成熟,制作时,一般用江米粉加水用屉布包起蒸熟,然后揉均匀,分成4块,取面一块揉光滑,拍成2厘米厚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层豆沙馅,再铺一层江米面,用这种方法铺四层面、三层馅后,上面放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要码严实,撒上金糕丝、青梅等即成。在传统民俗的文化含义中,因“糕”与“高”谐音,所以,民间吃重阳糕又赋予了登高和高寿、高升的寓意。
  “九九”谐音“久久”,代表老人高寿。1989年我国为弘扬敬老崇孝的传统,将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佳节又重阳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柳湖·读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