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积厚成势 聚力谋远
——我市打好高质量发展攻坚战系列综述之一
  

□本报记者王贺
  编者按 当前,冲刺四季度、打好收官战、确保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是各级各部门工作的重心。值此关键时期,本报推出我市打好高质量发展攻坚战系列综述,对标对表全年目标任务,展示我市在促进经济稳进提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取得的成效,鼓舞士气、坚定信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营造积极进取氛围。
  10月16日,2023中国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德州)峰会开幕,全市16个重点项目签约;
  10月11日,第四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开幕,我市3个重点项目会上签约;
  9月22日,第八届(夏季)央企投资发展会议暨“融入京津冀国企德州行”活动举办,全市42个项目集中签约……
  投资是增长的血液,项目是发展的载体。进入四季度,全市各项工作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棋到收官、赛近终点,全市上下能否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年”各项任务目标?透过一个个新项目、好项目,我们看到:德州正以奋进姿态,分秒必争冲刺四季度,全力争取全年发展最好结果。
明确努力方向 凝聚奋进力量
  思路决定出路,走对路子才能克服困难、赢得优势。今年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希望和挑战并存。特别是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完成好全年目标任务,更需科学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予以指引。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将2023年确定为全市“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年”,明确提出要在十个方面强力突破。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推进大会强调,全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进一步奠定基础。
  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各项发展要求,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聚焦重点、攻坚克难,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新举措、新政策,全市重大战略红利叠加释放、政策效应持续发力、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通过主动服务融入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我市成功引入大量有效投资。通过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今年已先后引进京津冀过亿元项目123个,到位资金79.9亿元。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33个项目成功入驻。10月16日,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投资的我省首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生产线在我市正式通线。
  与此同时,我市全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1至9月,51项重点水利项目完成投资53.7亿元,投资额居全省第3位。深化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新开工省会经济圈项目43个,传化“公路港”城市智慧物流中心等5个项目建成投用。举全市之力建设天衢新区,新开工过亿元产业项目34个,总投资310.2亿元。
  在抢抓战略机遇的基础上,我市实行重大项目市县协同推进机制,突出抓好719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截至9月底,已完成投资119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5.6%。113个省技改导向目录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4.5%。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我市围绕深挖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活力,以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为抓手,出台人口导入9条政策、优化消费环境8项措施。前8个月,全市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23.1%,增速居全省第1位。同时,举办了中国(德州)美食峰会等促消费活动200余场。中秋国庆假日期间,全市接待游客181.4万人次,同比增长117.2%。
  出口方面,我市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举办中国(山东)—东盟中小企业合作发展大会等活动,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支点城市。前8个月,与东盟实现进出口87.5亿元,增长52.6%。同时,成功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在各项有力措施的持续推动下,全市经济呈现加快恢复、回升向好的良好态势。1至8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高于全省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居全省第3位,进出口增长13.8%、居全省第4位。
聚焦“三新一高” 提升发展质量
  落实好“高质量发展重点突破年”各项任务,根本在于提升发展质量。今年以来,我市牢牢把握“三新一高”要求,积极在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展现“德州担当”,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制造业是德州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全市上下坚持先进制造业立市强市不动摇,工业经济增长提速、发展提质、后劲提升。电子信息、高端化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和12个标志性产业链迅速壮大、加速崛起。目前,全市已有2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3个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省近10%,成为德州产业新地标。同时,通过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前8个月,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7.6万户,增速居全省第2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26家。实施开发区跨越提升行动,齐河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区,天衢新区、平原经济开发区入选省级绿色工业园区。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我市组织1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实行“揭榜挂帅”。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325家,较上年增长36.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4%,“四新”经济占比31.4%。新获批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个。推荐申报国家重点人才工程148人,较去年实现翻番。
  数字经济是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我市近年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新基建三大提升行动,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282亿元,增加值增速182%。在全省首发工业用云量指标体系,上云企业超过2万家。近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2023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我市入围2023中国数字城市百强榜第63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77位。另外,鲁北大数据中心入选全国工业大数据中心布局,成为全省3个区域算力中心之一。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体现在产业发展上,更体现在能源结构上。通过积极推进风、光、氢、地热等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集成改革,全市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稳居全省第3位,新能源发电量占比居全省首位。
  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努力开辟引领未来发展“新赛道”,使得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可持续发展韧性越来越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路径越来越宽广。
统筹各项工作 冲刺全面胜利
  冲刺全年目标任务,既要突出重点、集中攻坚,也要保持定力、统筹全局。 今年以来,我市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同时,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同步推进“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在积极抓项目、促投资,强产业、优结构的同时,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为民实事,增进民生福祉。
  秋收时节,德州大地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今年,全市815.5万亩小麦喜获丰收,核心区超九成地块每亩产量达650公斤以上,实现“吨半粮”创建夏季目标。当前,全市玉米收获基本结束,各县市区陆续传出喜讯,全市秋粮生产有望再创新高。依托粮食生产带来的巨大优势,我市加快建设食品名市。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4月9日全面启动建设,同福、航天食品等一批知名农业龙头企业落户。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74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100亿元。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扎实推动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今年,我市确定的18件民生实事目前已有6件提前完成。通过统筹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精准帮扶,前8个月,城镇新增就业5.2万人。围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我市持续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东部医疗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妇女儿童医院东院区有望年内竣工。同时,注重扩大教育供给,全市新建公办幼儿园31所、新增学位1万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4所、新增学位2.5万个。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我们坚决守好安全生产底线,围绕煤矿、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扎实推进隐患排查整治专项攻坚行动,今年前9个月,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6.3%、41.2%。守好生态环保底线,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50.1%,6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当前,我市各项工作积累下的向好态势,已经为我们决胜四季度奠定了良好基础。只要我们只争朝夕,全力攻坚,拼搏奋进,不断巩固、保持当前良好态势,一定能跑赢全年,交上一份出色的“德州答卷”。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积厚成势 聚力谋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